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从贸易隐含流角度看中国节能减排特殊地位

2019年02月18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1-31    作者:刘艳红 郭朝先

关键词:隐含;全球;能源;贸易;气候;消耗;资源环境要素;发展中国家;排放;消费需求

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隐含资源环境要素跨境流动问题研究”(14BJY067)阶段性成果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中国在节能减排和践行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外溢效应也日益明显。2007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后,不仅在全球气候谈判中承受了巨大压力,还开始面临各种“中国威胁论”和“搭便车论”的冲击。这些言论大多建立在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直接贸易额,或中国本土的生产排放等数据基础之上,忽略了隐含在大量工业制成品乃至服务贸易背后的资源环境要素的国际间流动状况。

 

近年来,在资源环境领域兴起的“贸易隐含流”研究,对中国在全球资源环境配置中的地位,提供了更为客观和准确的判断。“贸易隐含流”是指隐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资源环境要素(包括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直接和间接消耗的自然资源与排放污染物的总量),通过贸易活动形成的跨境流动现象。与能源、原材料等自然资源的直接贸易相比,贸易隐含流通过揭示贸易商品及服务背后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资源环境要素在全球的流动状况与配置格局。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步伐,并在较短时间内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作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在资源环境要素的全球供应链条上扮演了“资源中枢”的角色。大量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在中国经过二次加工后以制成品的形式再出口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消费水平更高的发达国家。因此,隐含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资源环境要素的流动及其变化发展趋势,不仅反映中国为满足自身消费需求对全球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也反映了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对中国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

承担巨大资源消耗与环境负担

中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为满足国际市场消费需求贡献了稀缺的自然资源,并承担了巨大的污染负担。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凭借在土地、资源、劳动等生产要素方面的价格优势,以及在加工制造方面形成的产能优势,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规模不断攀升,占全球市场的比重不断提高。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仅为2.7%,居世界第九;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10年为19.8%,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受此影响,中国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成为能源、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国。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2010年,中国的能源直接使用规模已达95.3EJ1018焦耳),占全球能源使用总量(532EJ)的近18%,位居世界第一。但从贸易隐含能角度看,中国是隐含能源的净出口大国,净出口规模仅次于俄罗斯与沙特阿拉伯,位居全球第三。中国在其95.3EJ的能源使用总量中,有27.4%服务于境外消费需求。从碳排放的情况看,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导致外需排放规模大幅度增加,从2001年的5.9亿吨增加至2009年的19.7亿吨,增长了两倍多。20012007年期间,外需碳排放占中国生产侧排放的比重从20.8%提高至31.8%。这同样意味着中国每年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生产碳排放,并没有服务于本国的消费者,而是为了满足境外消费者的最终需求。作为制造业与贸易大国,中国在向世界输送质优价廉的工业制成品的同时,也为全球消费者承担了巨大的资源消耗与环境负担。

全球供应链的“资源中枢”

作为全球的加工制造中心,中国凭借产能优势,成为对接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资源供给的桥梁,在资源环境要素的全球供应链条上扮演了“资源中枢”的角色。

随着产业分工的全球化,中间品贸易已经成为支撑全球产业供应链条正常运转的必要环节,其贸易规模已远远超过最终消费品,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部分。中间品贸易中所隐含的资源环境要素,成为判断全球贸易隐含流规模与流向的重要依据。相关研究发现,2013年,全球贸易中所隐含的能源消耗为519EJ,其中85%来自中间品贸易,而最终消费品贸易中隐含的能源消耗仅占15%,前者是后者的5倍多。研究人员区分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用于中间投入和最终消费的部分后,发现中间品贸易比重远远高于最终消费品。根据Eora数据库和联合国粮农组织2010年的数据测算,当年中国为满足境外最终需求的隐含土地净出口为59.6万公顷,而为满足中间需求的隐含土地净进口为1581万公顷。中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生产型进口和消费型出口的典型特征。即大量进口商品并没有服务于本国的最终消费,而是作为中间品投入生产后再出口,以服务于境外的最终消费。再以2013年的贸易隐含能数据为例,在中间品贸易中,中国居日本、美国之后,是全球排名第三位的中间品净进口国;而在最终消费品贸易中,与美国是最大净进口国形成鲜明对照,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最终消费品贸易隐含能的净出口国。在这个大进大出的贸易过程中,中国作为全球的加工制造基地和资源要素的“调度枢纽”,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在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尽管受经济规模、增长速度与全球化等因素影响,中国在一些主要资源的总体消耗水平上位居世界前列,但巨大的人口规模及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中国在人均资源消耗水平上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例如,虽然中国2010年能源最终消费的总体规模(84.6EJ)已位居世界第二(美国为101EJ),但其能源的人均消费水平仅为0.064TJ(万亿焦耳),在全球186个国家中排第93位;与世界其他两大能源消费巨头——美国(0.33TJ)和日本(0.28TJ)相比,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分别只占其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尽管如此,中国秉持负责任大国的立场,主动承担减排义务并积极履行承诺,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2017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并超额完成了2020年降幅达40%45%的预定目标。在国际层面,中国于2015年主动承诺出资200亿元设立气候南南合作基金,并发起“十百千计划”——从2016年起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项目,100个气候减缓和适应项目,提供1000个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培训名额。显而易见,历史碳排放与人均碳排放水平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中国,为真正迈向清洁美丽的世界,在传统的气候资金制度框架之外,面向发展中国家设立了“自愿性”和“补充性”的气候援助计划,正在对全球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作出独特贡献。中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刘艳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