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河北雄安新区构建新型创新体系的战略思考

2019年02月25日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    作者:叶振宇

摘要:构建新型创新体系是河北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其建设新兴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条件。河北雄安新区作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城市,要坚持战略定力,用新思维、新体制、新模式去构建一个虚实结合、功能多元、开放共享的新型创新体系,推动本地化创新网络与全球创新网络功能叠加、融合发展,进而链接、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为我所用,着力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跃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是新兴技术集成应用、创新组织方式变革和科技创新体制全面改革的集中体现,是平台型经济理论的生动实践,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河北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8BGL273)

 

河北雄安新区是一座令人充满期待的未来之城,将建成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河北雄安新区将走一条有别于传统城市发展的道路,创新驱动发展将是城市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创新体系建设则是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自然也就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张贵、刘霄(2017)认为,雄安新区要打造一个兼具企业孵化、创业培育、创新研发等多功能的创新生态系统[1]。硅谷、筑波等地方能够为雄安新区创新体系建设所借鉴(徐赛、安璐,2018)[2]。黄群慧、贺俊、江鸿(2018)则指出,雄安新区创新体系要着力解决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3]。由于河北雄安新区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城市创新体系方面的研究刚开始,因此从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视角和更多的维度去思考河北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河北雄安新区构建新型创新体系的背景意义

河北雄安新区开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和推动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规划定位,雄安新区将建成一座引领未来的城市,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深圳速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符号,那么,“雄安质量”将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符号,将在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过去注重速度、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向注重质量、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阶段。雄安新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理应率先探索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摆脱过去依靠土地财政和产业平铺式扩张换取高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为了克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弊端,雄安新区创新发展还要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趟出一条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性、引领性、可复制推广的发展路子。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极有可能对现有产业发展路径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雄安新区建设正赶上新工业革命孕育兴起的时代,有机会站在新的起点上规划发展引领未来的新兴产业,并充分利用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承接具有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技术对新兴产业孕育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影响,雄安新区将这三大产业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打造,这不仅符合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高度契合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近期,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内外矛盾交织一起,对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建设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的国际经济体系尚未形成,正处于几个大国博弈的阶段,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势必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科技创新要素的跨国流动。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已经引起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不安,他们并不希望中国发展得那么快,为此极有可能采取一致行动遏制中国崛起。而我国集成电路、民用飞机发动机、大型成套装备、高精度加工设备等行业核心技术至今仍高度依赖于发达国家,如果他们采取技术封堵措施,那么我国许多新兴产业发展将迟缓甚至遭受灭顶之灾。可想而知,雄安新区创建新型创新体系正处于比较不利的国际环境,因而前进的道路可能比较曲折。

雄安新区构建新型创新体系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个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城市创新活动突破传统体制机制障碍,并使雄安新区有望成为引领全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新典范。这个创新体系投入使用将让雄安新区更多的创新主体有机会高起点整合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实现全球创新网络资源的地方化再造。此外,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本身就是立足于当地需求,为本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因此有利于构建孕育新兴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互动发展,也有利于带动河北乃至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成果转换和产业升级。

二、河北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的战略定位

目前,国家已经正式批准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个中心城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利用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机会加快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相比之下,河北雄安新区作为正在建设的未来科技之城,不应只停留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这样的定位,而应该要未雨绸缪、从长计议,既要从全球视野确定发展战略定位,又要着力解决我国当前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短板,以及深入解决我国传统科技创新体制的主要弊端,并通过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为今后其他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提供示范引领。

第一,雄安新区要建设新兴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虽然雄安新区起步较晚,但从全球科技革命发展历程看,新兴城市最有可能接受引领性、颠覆性的新技术和不谙世事、思维古怪的科技创新奇才。由于中央已明确了雄安新区的城市发展定位,根据这个定位,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的定位不宜太低,甚至要略高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因此,从知名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历程看,雄安新区可以定位于新兴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现代大学建设等方面要实现突破,规划建设虚实结合的全球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新一代互联网探索科技创新资源“虚拟集聚”的新模式。

第二,雄安新区要建设中国科技创新的新特区。鉴于中央已明确雄安新区打造全球创新高地,那么中央今后将会为了雄安新区创新发展而出台特之又特的科技创新政策。跟全国其他自主创新示范区存在本质的区别之处是,雄安新区现有科技创新资源非常匮乏,没有大学和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这就意味着雄安新区创新发展没有包袱,可以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未来科技发展蓝图,探索科技创新的新体制新模式,不用拘泥于现有体制的束缚。另一方面,雄安新区与深圳、上海浦东新区建设经济开放特区不同,雄安新区未来发展要超越经济开放范畴,建设科技创新的新特区,率先实施科学性、系统性、变革性的科技创新战略,在重点领域的尖端技术方面要缩小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第三,雄安新区要建设成为带动河北乃至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创新驱动增长极。“雄安质量”是雄安新区城市发展的最具标志性的价值追求,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就是科技创新,而不再依靠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投资驱动模式。跟其他省份相比,当前河北省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传统产业带动力减弱,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亟需核心增长极带动。从这个视角看,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建设有利于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的增长极,并带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在京津冀区域范围内,北京和天津“双核心”的空间格局今后将由于雄安新区创新崛起而最终被打破,雄安新区将利用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引领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

三、河北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思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推动了创新体系的组织方式和技术范式实现变革,功能型创新体系将逐步被全球性开放的创新体系所取代。雄安新区开发建设刚起步,可以采取换道超车和弯道超车相结合的做法,直接采用全球性开放的创新体系进行战略布局,利用平台型经济的理论思维构建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和运行体制。从已经公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看,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需要建立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施,才能更有效地服务城市发展。具体的构思主要包括:

第一,打造“城市大脑”。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应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计划,并嵌入到“城市中央控制系统”,作为“城市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预期的未来,雄安新区就是一座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城市,数据将改变城市的生活。而这一切都需要雄安新区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工程,建立多功能、开放式、网络化、智能化的“城市中央控制系统”,用现代技术手段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各类资源、人类活动、外部环境等领域产生的数据、语言、图片等形式的巨量数据以及采取智能化应对风险措施。由于创新体系是“城市中央控制系统”的核心模块,于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利用本地化的资源和网络,同时也可以将全球其他城市的创新资源整合进来,转化为本地可利用的要素。

第二,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任何一个城市的创新体系都需要相应的平台作为支撑,如,以大学为核心的基础研究平台,以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为核心的应用研究平台,以新型研发组织为核心的共性技术研究平台。雄安新区科技创新平台不但要覆盖创新链的各环节,而且要将不同学科方向和行业类别的科技创新平台打通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有效互动。当然,每类科技创新平台定位于其自身服务的目标,也有必要做到业务专精,如,共性技术类的科技创新平台就是要充分发挥“产业公地”作用,让同行业企业从中享受“产业公地”技术外溢的好处。除了实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之外,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还高度依赖虚拟的创新发展空间,如,远程的科技创新支撑系统、虚拟的产业发展空间、社交型交流互动空间等。

第三,铺设创新体系的经脉网络。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是机构、创新要素、创新载体、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是各主体相互作用、有效互动、无边界国界的全球性开放的创新网络。从这个视角看,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需要铺设高度复杂的经脉网络,通过基础设施网络、社会网络、人工智能网络等载体将不同层级、不同功能、不同方位的节点串联起来,并实现智能化、交互式信息传输和互动。同时,为了确保网络信息畅通和安全,雄安新区在构建新型创新体系时还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标准以及倡导必要的非制度性安排,使各类创新主体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愿意分享、交流、利用知识信息,从而避免创新体系被滥用、误用或弃用。

第四,建设创新体系的基础设施。正如上文多处提到的,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需要各方面的基础设施支撑,如,通信基础设施、大型的信息存储设备、超级计算机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创新主体在统一规划下投入建设,而不是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低效利用。同时,创新体系的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在建成投入使用后要体现用户付费的原则,探索BOT、PPP等多种形式的建设模式。在创新体系运行中,基础设施质量和日常维护需要政府加强监管甚至直接参与。

第五,推进创新体系的组织变革。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建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学研用的关系,而是各类创新主体在新的制度框架下的关系重构,是一次全面的组织变革。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等创新主体都是创新体系的直接参与者,不同主体之间通过投资者关系、产权关系、伙伴关系等纽带形成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新型研发组织或合作组织。在这个复杂的组织系统中,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则需要由一个专业性的协调组织来负责具体运作,确保创新体系的专业性和非营利性。

四、河北雄安新区构建新型创新体系的实现途径

河北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建设并不能脱离自身的实际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从现有发展条件、时代背景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出发,河北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应大胆摆脱旧思维的束缚,果断采取创新性、超常规的途径,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第一,采用全面对接方式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朋友圈”和“微信群”。创新地理学者发现,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出现空间高度集中的现象,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事实上,能称得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是极其少数的,它们分布在世界少数几个国家,却引领着全球科技创新的走向,如,美国的硅谷、128公路和东京、特拉维夫等城市都是世界公认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了全球最优秀的创业者、科学家、风险投资人等高端要素,也拥有世界顶尖的大学。雄安新区跟这些知名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相比也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城市的年龄优势、大国崛起的时代优势和国家战略的特殊优势。为了尽快缩小与其他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差距,雄安新区要建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网络,并逐步发挥关键节点作用,与硅谷、特拉维夫等全球知名科技创新中心建立稳定的联系,组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朋友圈”,并将具有战略合作伙伴意义的科技创新中心拉进“微信群”,进一步升级联系纽带,促进创新生态环境移植复制、科技要素有序流动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第二,采用引育结合的方式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载体。雄安新区成立时间很短,城市发展定位很高,但科技创新资源却非常匮乏,为此要采取引进和培育并举的方式加快推进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一方面,雄安新区要充分利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大战略机遇,吸引在京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研发总部等创新主体进驻,支持其注册成新的组织形式,探索新的体制,而不是延续旧的体制继续走下去。另一方面,雄安新区也要创立一批具有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载体,探索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在实践中,雄安新区既要成立类似美国贝尔实验室、能引领重点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前沿方向的国家实验室,并建立国家实验室制度(当然,国家实验室要与传统的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彻底脱钩,采取公私合作方式进行组建,以确保其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和促进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紧密结合),也要建立实验室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家和项目经理制度,引入更加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此外,雄安新区要按照“双一流”的标准创建一所小而精、研究型的“雄安大学”,重点突出理工科办学方向,强化大学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联系,引入现代大学办学模式,不再沿用传统体制办大学模式,突出办学自主性和学术独立性。

第三,采用“干中学”方式构建国际一流标准的科技创新体制。经济学家早已研究表明,“干中学”是科技创新知识传播的一种有效途径[5],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就是典型的“干中学”例子,这种模式正是我国科技创新追赶发达国家的主要途径。雄安新区创建全球性开放创新体系可以充分借鉴其他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经验和做法,以便于为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积累更多的经验。而雄安新区构建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体制的关键在于打造优质的科技创新生态,建立内生激励机制和探索形成创新投入、成果转化、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等方面体制,并将创新机构、创新要素、风险投资机构、创新服务中介、优质创新环境、政府务实高效服务等方面有机串联、融合起来,使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类主体都有机会分享创新的收益。为了突破传统体制下的科技创新“肠梗阻”问题,雄安新区要从科技创新特区的定位出发,在未来即将设立的“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雄安新区片区”内探索“境内关外的科技创新体制”,逐步屏蔽掉传统科技创新体制的弊端,让落户进来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轻装上阵从事研发活动并加速成果转化,充分利用这种与国际接轨的体制环境吸引海外科技创新人才。

第四,采用公私合作方式探索科技创新体系运作新模式。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是雄安新区建立新型创新体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往,我国城市创新体系过多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由各级政府负责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和组织实施,但这种运作方式效果不明显,有些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甚至停留于形式。为了改变传统创新体系的运作方式,雄安新区宜探索公私合作方式运作创新体系,引入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主体,共同组建“雄安新区创新体系委员会”,明确该机构的公益性、自主性和权威性,授权该机构负责牵头编制城市创新体系战略规划、行动方案和支持政策,并通过公众参与方式集中群智、群力促进相关规划和政策优化完善,同时也组织实施创新体系和相关行动方案。雄安新区创新体系委员会作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是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纽带,主要由科学家、企业科研高管、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同志等组成,从全球公开聘请专业人才负责具体运作,原则上不受新区管委会直接领导。为了确保“雄安新区创新体系委员会”正常运转,雄安新区立法机构可授权其享受适当的法律地位,新区管委会宜采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该委员会日常运行的基本经费,企业、科研单位、大学等机构可选择捐赠、服务付费等形式资助该委员会。

第五,采用新技术手段链接、集成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互动、融合的系统,是无边界、全天候、高度集成的网络空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交互设计等新技术成熟应用,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将基于智慧城市的信息平台,形成以本地为核心、链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组织的全球性开放创新网络。这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全球性开放创新体系的功能在于,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本地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大学等创新主体寻找到合适的科技创新合作伙伴和跟踪分析全球科技创新的动向。为了全面覆盖到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科技创新资源,雄安新区还应依托本地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研发组织创建创新体系社区交互模块,引入社会网络管理模式,促进同行业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企业高管等人群互动交流,同时利用线下的学术研讨会、项目对接会、朋友聚会等途径加强信息交流和项目对接。此外,为了更好地挖掘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雄安新区创新体系委员会可以到知名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设立代表处,加强与其他城市资源对接和信息收集,帮助本地创新机构嫁接海外科技资源,引荐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到雄安新区创新创业。

五、河北雄安新区构建新型创新体系的政策保障

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确保新型创新体系能够从构想走向实践,河北雄安新区既要用足用好现有的政策,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又要积极从中央争取一些特殊政策。

第一,大力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河北雄安新区要大力打造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承接北京地区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转移,引进在京科研机构、高校和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总部。加强与北京市对接,加快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探索合作共建、委托管理、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打造成为高端产业发展承接载体。引进北京地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通过整体搬迁、设立分校、共办托管等方式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面对接北京市众创空间,积极引进孵化成熟的初创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大力发展“院士经济”和“专家经济”,积极引进在京的“两院”院士和其他顶尖科学家参与新型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加快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河北雄安新区要尽快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分档奖励办法,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和用人需求导向,采取差别化的奖励措施,同等人才奖励标准原则上不低于国内一线城市的水平。积极探索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为外籍人才提供较长时间往返多次签证和一揽子的居留便利服务,给予长期居留的外籍人才国民待遇。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创新创业人才管理制度,开辟离岸创新创业空间,为海外归国人才和外籍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大力引进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金融总部,发展各类科技金融产品,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问题。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设立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加大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进行股权投资。

第三,建立服务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平台。河北雄安新区要立足实际,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加快建立中国(河北雄安新区)国际技术交易市场,设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积极为境内外企业构筑技术交易的平台。探索国际知识产权合作执法的新机制,设立国际知识产权仲裁法庭和鉴定认证机构,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同成立新型研发组织。鼓励行业协会、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等多种形式创新合作组织发展,成立全球科技创新智库,支持智库从事科技创新跟踪研究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竞争力评价,引导智库发布全球科技创新展望报告。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中介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中介发展。

第四,全力向中央争取特殊的支持政策。积极向中央申请设立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区,率先探索科技人员享有科技成果转化决定权、离岸创新创业、离岸创新金融等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建立国家实验室,发挥国家实验室在重点行业领域的技术供给和成果转移转化的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加大对基础研究、国家实验室建设、雄安大学办学等方面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雄安片区,发挥开放促创新的作用,加快建设全球创新高地。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在雄安新区试点高层次专业人才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科技成果质押融资政策等。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优先安排到河北雄安新区。

第五,强化工作的组织保障。为了推进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全球新兴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层面应成立河北雄安新区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务院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银监会等部门和河北省、北京市组成,领导小组秘书处设在雄安新区管委会。领导小组职责是组织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积极支持雄安新区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是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雄安新区集聚,研究制定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全球新兴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出台支持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的有关政策,以及对雄安新区科技创新发展进行评估。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推进雄安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关问题。领导小组秘书处负责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处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交办的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会议确定的工作部署。

 

参考文献

[1] 张贵,刘霄.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与金融支撑[J].金融理论探索,2017(6).

[2] 徐赛,安璐.雄安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经验借鉴与方向[J].未来与发展,2018(9).

[3] 黄群慧,贺俊,江鸿.雄安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与政策建议[R],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安发展研究智库内部报告,2018年12月.

[4]AnnaLee Saxenian.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5]Arrow, Kenneth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29(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