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宅经济”是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是居民在住宅中参与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活动,或者是与居民在住宅中完成商品或服务交易相关的经济活动,呈现出与传统经济活动显著不同的特征。宅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网民涌现、剁手族出现、产消者实现、自由工作共四个阶段。宅经济的发展受到信息技术发展、IT设备家庭普及、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等供给侧因素,需求层次提高、人力资本升级以及企业降本增效需要等需求侧因素以及外部冲击的影响。宅经济的发展空间巨大,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宅经济更好发展,应加大数字经济研发投入、支持数字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推广智能家庭产品、鼓励采用远程工作模式、推动“新基建”建设。
关键词:宅经济;数字经济;产消者;SOHO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立项课题“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研究——基于新时代和新工业革命的视角”(项目编号:18VSJ05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项目编号:16AJY011);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成果
一、引言
“宅经济”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互联网上消费各种数字产品和服务,由此带动了与宅在家中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人们出门减少,待在家中的时间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带动了数字消费的发展,不仅互联网线上活动的参与人数、参与频率均大幅度提高,而且从传统的线上数字消费活动扩展到在线会议、远程办公等生产性质的活动,“宅经济”热度大升。虽然“宅经济”已经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但目前对“宅经济”的学术研究仍旧非常匮乏。本文拟对“宅经济”进行探索性的研究,解析“宅经济”的内涵,剖析“宅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宅经济”的演变过程,并对“宅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和提出相关建议。
二、宅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内涵
理解“宅经济”,首先要厘清“宅”的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宅”有两种含义。传统上,“宅”是个名词,意指住所、住宅;近年来又出现一种新的含义,“宅”作为动词,意指“待在家里不出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宅经济”就是与居民待在家里相关的经济活动。宅经济的提法起源于日本的“御宅族”,在日语中被称为“otaku economy”,主要是指“以电子商务、在线娱乐、游戏等为代表的网上经济以及产业链上的关联行业”[1]。
宅经济是根据开展场所对经济活动进行的分类。在过去20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是由独立工作者推动的,直到工业革命之后,工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将员工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工作[2]。在生产力比较低的小农经济社会,独立性质的生产活动许多是在居民的住宅中进行的;随着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机械和蒸汽动力被引入生产活动,居民的住宅在规模上无法容纳大型的生产设备,居民本身无力承担生产设备的巨额投资,家庭这一自给自足的单位也无法满足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后形成的分工深化及其对集体协作和各种专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因此,专门生产场所出现,家庭与生产活动分离,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主要在企业经济组织所处的场所中开展。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活动或是可以由独立的个人实施,或是可以不在企业经营场所中而进行远程协作,生产活动再次回归住宅成为趋势。
虽然经济价值或国民财富是由生产活动创造的,消费活动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生产与消费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具有不可分割性,生产活动产出的商品要实现从商品到货币“惊险的一跃”根本离不开消费。实际上,在宅经济这一现象出现的早期,主要就是指的与互联网相关的消费活动。消费同样可以根据发生的场所进行划分。在宅经济出现之前,虽然居民在住宅中要完成吃饭、穿衣、休息、学习、娱乐等各种活动,但是支撑这些活动的物质产品却需要在住宅之外(如商场、集市、餐馆等)购买,货币衡量的价值创造活动在交易完成之时就已经实现,住宅只不过是让产品的使用价值最终得到实现的地方。在宅经济模式下,虽然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仍然是在住宅中实现的,但价值的实现则由住宅之外转移到住宅之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居民不需要到商品和服务出售的现场,而是可以在住宅中远程完成购物、订餐、游戏、娱乐等各种交易并对完成交易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消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宅经济既包括生产活动也包括消费活动。实际上,在早期关于日本宅经济的一些研究中已有涵盖了生产生活,认为宅经济包括“居家办公,从事全职或兼职的商务工作,或利用电视、电话、网络等进行消费的行为。”[3]据此,我们可以把宅经济划分为生产型宅经济与消费型宅经济两种类型。生产型宅经济是指居民在住宅中所从事的生产性质的经济活动,这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如远程办公、在线主播、自媒体创作、百科词典编写等;消费型宅经济则是指居民在住宅完成商品或服务的交易过程,并由此直接带动的经济活动,如在线购物、在线游戏、观看视频、在线学习等。综上,可以将宅经济定义为,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居民在住宅中参与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活动,或者是与居民在住宅中完成商品或服务交易相关的经济活动。
(二)特点
宅经济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家庭的普及与向各行业的渗透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表现出与以往经济活动显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转变:
1.从现场转向线上
传统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具体的实体场所进行的,即使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出现后,线上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主要起到支撑经济活动开展的作用,如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联络。数字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在线服务,使消费与生产活动在互联网上完成成为可能,互联网相关活动成为宅经济的主要部分,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跃升、扩散将推动宅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2.从接触式到零接触
现场的生产活动需要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现场的交易活动更需要面对面地提供服务,都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生产和消费活动转到线上后,就可以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得以实施,减少甚至避免了人员接触。即使以前有一些环节需要面对面完成的消费活动,如电商送货、O2O外卖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亦转为“无接触配送”的方式来完成。
3.从集中化转向分散化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无论生产活动还是消费活动,都要求人员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从生产的角度,劳动力在工厂、卖场等公司生产经营场所的聚集有利于生产的组织、人员的分工协作和沟通交流;从消费的角度,商场、饭店、影院等各种消费场所也呈现出人流大量聚集的特点。在宅经济模式下,无论生产还是消费活动,高度聚集的人群都被分散到各自的住宅,形成高度分散化的经济活动。
4.从大规模到个性化
传统上,物质产品生产企业采取大规模生产方式,以此深化分工、降低成本,并向用户提高标准化的产品;服务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消费选择,吸引更多消费者,发挥规模经济,提高坪效。宅经济模式下虽然存在着网络正外部性,但数字产品的生产或消费由于具有分散到住宅中、并且数字产品由软件定义的特点,使得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有选择地参与社会化生产或定制消费更加个性化的数字产品。
5.从有时限到全天候
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下,无论是在企业参与生产活动还是在服务现场消费,大多数情况下都要受到企业生产或营业时间的限制。虽然有些工业企业可以做到连续生产,“人歇马不歇”,但具体到每个员工工作的时间都不是随意的,要服从企业的安排。而在宅经济模式下的许多场景中,由于互联网及各种应用服务自动化、智能化运营的特点,无论是参与生产活动还是在线消费,时间都可以由居民自由选择,具有全天候性。
三、宅经济的演进
工业革命之后的很长时期,住宅是生活的场所,在住宅之外才是人们开展生产活动的地方。在住宅中,既不创造能被统计到GDP中的经济价值,各种经济活动也很少与住宅中的消费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人们在住宅之外进行购物、餐饮、娱乐、出行等各种消费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使住宅与经济活动产生直接联系。对“宅经济”现象的描述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Faith Popcorn出版的《爆米花报告:生活形态新预言》,该书提到未来会出现一群不愿出门、喜欢待在家里的新人类,在网络科技和信用体系的支持下,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办妥绝大部分事情[4]。可以说,作为一种有众多人参与的经济现象,宅经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普及呈现涵盖范围不断扩大、参与人数不断增长、参与深度不断加强、涉及经济活动不断增加的趋势。
由于各个国家互联网发展进度、特点、消费和生活习惯不同,宅经济的发展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以中国情况为例,来分析宅经济的演变过程,并根据有代表性的宅经济现象,把宅经济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网民大量涌现阶段、剁手族开始出现阶段、产消者成为现实阶段和自由工作成为趋势阶段。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及其名称主要强调了在相应阶段快速发展的宅经济活动,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其他宅经济活动。一般来说,上一阶段的宅经济活动会由于技术的发展、收入的提高等原因进一步发展壮大。下表是对宅经济四个发展阶段的抽象概括。
(一)第一阶段:网民大量涌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活动逐渐与住宅中的消费产生较为直接的联系,比如与在住宅中听广播、看电视相关的广播影视制作及相关广告业务,但这些宅经济活动相对比较单一,且相关经济活动在经济中的比重很小。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住宅与经济活动的直接联系。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局组件的阿帕网(ARPANET),万维网公共服务在1991年出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爆发式发展期并在我国开始普及,美国商务部称之为“浮现中的数字经济”[5]。在TCP/IP协议、网络浏览器技术发展的支撑下,涌现出门户网站、网页聊天室、BBS论坛等商业模式,即时聊天工具也开始出现,传统服务活动开始向互联网迁移。
表 宅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
互联网商业化之初,网络的价格高、网速慢,整体普及率较低、用户规模小。最先使用互联网的是一些IT相关公司和从事国际业务的公司职员、大学生群体以及一些对互联网这一新事物感兴趣的“领先用户”,其中不乏互联网的拥趸。在对互联网的迷恋者中,一小部分是对于ICT技术有狂热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极客(Geek),更多的是喜欢宅在家里(宿舍里),泡在网络上浏览新闻、聊天、参与BBS讨论、沉迷于互联网难以自拔的网虫。《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宅”的第二种含义时,还特别加括号注明待在家里不出门“多指沉迷于上网或玩电子游戏等室内活动”。这时的网虫更多的是以数字消费者的状态参与宅经济的。
在这一阶段,生产型宅经济也有所发展。在住宅中工作的现象虽然长期存在,但主要局限于作家、艺术家等独立性较强、不太依赖于分工协作的少数工作,是很小众的存在。随着ICT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话、个人计算机、互联网的日趋普及为编辑、撰稿人、设计师、艺术家、股票交易、会计师等对集体协作要求不高的工作在家里开展提供了更大便利。互联网作为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还带来分工的深化与新工作岗位的创造,一些适合在家里开展的工作逐渐独立出来,如网络写手、网站策划、网游设计、彩铃设计、短信写手、DV创作等[6]。
(二)第二阶段:剁手族开始出现
2001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互联网发展陷入低谷,但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孕育发展,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外著名的电商网站A-mazon和ebay均创立于1995年,在创立之初,前者只经营图书线上销售,后者则是一个物品拍卖网站。我国电商平台的代表淘宝在2003年成立。电商网站大致可以分为自营型和平台型两类,前者销售自有商品,如早期的当当网和京东商城;后者不直接销售商品,但是提供开设网店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发挥支持买卖双方交易的媒介撮合作用。平台一边连接用户(消费者),一边链接供应商(网店),打破了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对发展的限制,只要平台两侧的用户和供应商增长的快,平台就能实现高速成长。相对于实体店,电商平台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而且能够使长尾端商品获得展示的机会,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在淘宝推出支付宝等手段解决供需双方的信任问题以及我国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完善后,电商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和用户,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9万亿元。沉溺于逛网店购物成为许多网民特别是女性网民的日常爱好,“剁手族”开始形成。
除了电子商务外,其他新型的商业模式也不断涌现,如博客、社交网络、在线音乐、网络视频、在线游戏等。由于互联网产业存在显著的网络效应,最终往往形成“赢家通吃”的市场格局。因此,每当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退出后,互联网企业会通过免费甚至给予大量补贴的模式吸引用户的增长,这些新型商业模式很快就能吸引大量用户,御宅族的宅居消费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与此同时,由于沉溺于互联网造成的网瘾、社交障碍等负面问题也开始引发关注。在住宅中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化。原来已存在的、不需要集体协作的创造型工作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如网络文学作家、博客专栏写手、开源代码开发等。同时,与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相适应,许多个人开始兼职或专职开设运营网店。
(三)第三阶段:产消者成为现实
2007年苹果第一代iphone的发布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2012年4G开始商业化,2016年Al-phaGo打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成熟,这些新的技术突破进一步加快了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步伐,不但催生团购、O2O、移动社交、在线直播、短视频、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而且使得生产活动发展的底层驱动力发生根本改变,原本依靠人工参与和决策的机制转变为数据和算法驱动。也就是说,企业的商业活动通过核心业务在线化和业务环节自动化实现智能化[7]。
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相伴的是一场“平台革命”[8]。不仅是在电商领域,而且大多数新业务的运营商都采用了平台这一商业模式,平台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呈高速增长之势。在世界10家市值最高的公司中,2007年4季度时只有微软一家是平台企业,而到10年之后的2017年4季度,则有7家是平台企业,而且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也以平台企业为主。平台企业虽然自己不直接提供商品和服务,但是需要大量为其生产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中有企业,但也不乏个人或家庭。单一个人的力量尽管微不足道,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大量个人的参与不但能够成为平台的供应商,而且作为供应商的深度参与本身就使他们天然成为平台业务的消费者。托夫勒在1981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就预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日渐模糊,我们的社会继“为使用而生产”和“为交换而生产”之后转变为“产消合一”的社会,消费者(consumer)变为产消者(prosumer)[9]。在平台经济中,产消者普遍存在,而住宅则成为生产和消费合一的主要场所。以微信为例,微信用户既是微信服务的消费者,也是微信内容的生产者,他们通过朋友圈展示自己的日常动态、所思所想,甚至还有微信用户直接进行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的内容创作和小程序的开发。同样,百科词典、慕课、在线直播、短视频等也有大量的御宅族作为它们内容的开发和提供者,成为流量主、主播、网红。其中,一些数字内容本身就向用户收费(如知识付费)。另外,一些免费的内容则可以通过广告、购物导流等形式创造经济价值。
从消费的角度看,在这一阶段,电子商务又获得进一步发展,不仅使用人数更多、覆盖范围更广(如农村电商),而且又出现许多新的电商领域(如生鲜电商)和新的电商模式(如直播电商)。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008年的3.14万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1.63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从1300亿增加到90065亿元;天猫“双11”的日交易额从2009年第一年的5000万飙升到2019年的2684亿元;我国生鲜电商规模从2013年的126.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045.3亿元。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下,互联网企业能够全本收集用户的使用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给用户精确画像,进而向用户智能推荐与其兴趣爱好相符的内容和服务,比如:现在的新闻、影视、短视频、知识解答等平台都已广泛应用了人工智能推荐算法,这会进一步强化消费者的使用,使其沉溺于其中。
(四)第四阶段:自由工作成为趋势
2019年6月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和中国广电发放了5G牌照,标志着我国5G时代的开启。5G包括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mMT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具有大带宽、光连接、低时延的优势,可以支撑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人驾驶、智能制造等新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加成熟,应用领域愈发广泛;云计算以及相关IaaS、PaaS、SaaS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逐步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且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持续下降,为更广泛的居家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可能。
居家生产的范围进一步扩展,SOHO工作模式向自由工作者模式演变。SOHO工作模式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话、传真机、电脑、打印机等具有生产力功能的设备在家庭中的普及,人们在家工作的条件大为改善,SOHO族的规模不断扩大。据调查,2001年有3200万美国人属于SOHO一族,占全体劳动人口的24%,2004年进一步提高到4000万人即全部劳动人口的28%[10]。传统的观点认为,需要集体协作的工作只能在企业内部完成,但是在更高速、更安全而且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支持下,zoom、钉钉、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华为welink、飞书等远程办公系统的功能日益丰富和强大,宅经济的生产活动范围从不需要协作的自由职业扩大到企业内部的工作,原本需要到企业经营场所开展的紧密协作型工作可以在住宅中通过电话会议、云端文件共享、远程会议等方式完成,未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进步将会使远程会议更加身临其境。3D打印技术的成熟不但使家庭能够成为数字化产品或物质产品原型设计的生产场所,还可以使单个家庭成为物质产品的制造中心,SOHO族依托3D打印机等功能强大的数字桌面制造工具可以自己完成产品零部件的制作和完整产品的组装[11],从而使“创客”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企业内部的协作性工作不但不一定要在企业的经营地点来实施,而且也不一定要由企业自己的全职员工来完成,自由工作时代正在到来[2]。
在消费领域,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移动支付的进一步普及,物流体系的进一步的完善,虚拟现实、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在线购物更加安全、可靠和便捷,购物体验更好,涉及的产品、使用的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采用以及5G网络的有力支持,将会在改善视频、直播、游戏、教育、健身等数字消费体验的同时,进一步将互联网消费扩大到旅游、医疗等新兴领域。总体来说,未来的消费型宅经济用户体验更好、领域更宽,几乎各种各样的消费需求都可以在住宅中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吸引更多人、投入更多时间宅在家中。
四、宅经济的驱动因素
宅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所推动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些新的服务和商业模式满足了消费者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出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外部的冲击也对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供给侧的驱动因素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和拓展了宅经济的内容
宅经济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成熟和扩散而发展壮大的。信息技术从两个方面推动宅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本身就是颠覆性的技术,随着这些技术的成熟和相应市场需求的爆发,会直接形成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例如:计算机游戏、电子邮件、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通用目的技术和使能技术,会对其他产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能够以新的模式或业态实现原有方式下难以实现的效用。例如,通过互联网可以把购物、订餐、阅读、学习等活动从线下搬到线上。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办理或消费原来需要在特定场所才能实现的事物或服务。而且,相对于原本人们只能在单向公共媒体(如书籍和电影)和双向个人媒体(如电话)间进行选择,互联网使个人与公众之见的双向交互成为可能,因此更具有吸引力。此外,信息技术产生了更多的短期性工作而不是“标准化”的长期合同,使人们可以以“零工”的方式更灵活地获得和承担这些工作[12]。
2.IT设备的家庭普及扩大了宅经济的用户基础
许多IT设备兼具生产力工具与消费资料的双重属性,可以很方便地在生活与生产之间进行用途的转换。例如,电话既可用于朋友之间的联络又可用于工作上的沟通,互联网既可以用于聊天、浏览新闻又可以用于收发工作邮件和检索工作相关资料。借助于个人计算机,人们可以进行写作、软件代码编写、艺术创作等多种工作。而移动型智能终端的出现使数字生产力工具“飞入寻常百姓家”。与个人电脑相比,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价格更低、适应场景更为广泛和灵活,特别是随着摩尔定律带来的成本下降和依托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智能手机的价格下降到千元以下,且功能不断增强,因此得以快速普及。2000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部/百人)仅为6.72%,2010年提高到64.36%,2019年达到114.4%。借助功能强大的智能终端,居民不但能够方便地使用各种数字服务,而且也可以将其作为生产力工具参与到数字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不仅包括文字信息、视频等技术门槛较低的数字内容的创作,也包括专业化的知识、软件代码等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3.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宅经济成为可能
无论是消费型宅经济还是生产型宅经济,都需要先进、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信息基础设施既可以让任何地区的居民接入互联网,并享受到价格低、体验好的数据传输服务,也有力支撑了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既推动了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让许多业务能够上网,又能够使公众有效使用这些数字化工具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2018年间,全球使用因特网的人口比重、每百人固定宽带用户、每百人固定电话用户、每百人移动通讯用户分别从8.06%、0.84人、16.66人和15.48人增加到49.72%(2017年)、14.49、12.81和106.43;中国使用因特网的人口比重、每百人固定宽带用户、每百人固定电话用户、每百人移动通讯用户分别从2.64%、0.03、13.88、11.15提高到54.3%(2017年)、28.54、13.45和115.53。经过近年来的大规模投入,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广泛覆盖的4G网络。同时,在国务院多年“提速降费”政策的推动下,网速不断提高,资费不断下降,降低了居民使用互联网的门槛。以4G为例,由于覆盖了广大的偏远山区,不但能够帮助当地农民将特色农产品上线销售,给全国人民更丰富的商品选择,也能够使当地农民方便地获得最新资讯、采购丰富的日常用品。
(二)需求侧的驱动力量
1.收入增长推动高层次需求的发展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基本需求由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向更高层次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逐步演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低层次需求满足后,就会产生对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宅经济的演变过程与人类需求的发展是相一致的(见下图)。网上购物、居家养老主要是满足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在线医疗、视频健身主要是满足第二层次的安全需求;网络游戏、社交网络、在线直播属于第三层次的社交需求,让自媒体、主播能够在大众面前展现“自我”,吸引大众的关注和认可;创客、远程办公能够在具体的项目或工作任务中发挥作用、实现自身价值,属于更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以居家办公为例,这是一种高度弹性、自由的工作模式,不仅可以解决收入问题,而且能够减少大城市交通拥堵带来的通勤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发展兴趣,减少身体上的消耗、增加精神的愉悦;不仅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时间,而且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更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自由工作是一种更高次的需求,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图 需求层次与宅经济的发展
2.人力资本升级增强了居民参与的能力
许多宅经济活动不仅是简单地参与,生产型宅经济对参与者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比如,作为自媒体的博主、流量主、网红、网课讲师,需要拥有文字、艺术或其他专业知识或技能;在家开设网店,需要具备网店设计、物流、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随着我国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加大,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显著提高。1978-2019年间,我国普通本科、专科生累计招生数达到1.34亿人,此外还有高达6000万成人及网络本科、专科学生(2004-2018年)。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8”,2000-2014年间,中国的科学与工程学专业大学毕业生总人数增长了360.0%,达到1478.7万人,是美国的1.65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性活动总体上呈现劳动强度下降、劳动时间缩短的趋势。这就使得人们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这些工作之外的时间是普遍存在的社会资产。全球受教育人口的自由时间累计高达每年一万亿小时,成为规模巨大的“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而且这些受教育人群具有分享知识、技能的欲望,愿意在闲暇时间从事自己喜欢或关心的活动,当这些闲暇时间汇聚在一起时能形成巨大的生产力,成为创造许多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力量,甚至可以一起完成大型项目。例如,仅维基百科上所花费的用于文章编辑、讨论的时间就超过1亿小时[13]。
3.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灵活性的需求
一般情况下,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固定的场地和员工,建设、购买或租用生产经营场所与员工的工资、福利一起构成企业的固定成本。当市场需求减少时,这些固定成本很难在短期内同步削减;而当市场需求扩大时,扩大经营面积和增加员工数量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生产型宅经济作为充分利用分散的社会生产力的途径,能够在降低企业成本、增强柔性和市场反应速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大众参与产品生产的平台企业(如社交网络平台)来说,几乎全国乃至全球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平台所提供产品的生产者,支撑平台企业以远少于传统企业的雇员和成本实现高速成长;在开源软件、百科词典等创客模式下,个人的参与往往是出于爱好而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回报,或者说“内在动机能让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回报”[13],因此,大众可以低成本地共同开发和运营复杂的产品,甚至免费向用户提供;在居家自由工作模式下,由于员工不用经常性地在企业经营场所工作,因此,企业可以减少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设备,大幅度削减生产经营的固定成本。鉴于宅经济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场响应灵活性以及支撑平台高速成长中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尝试和采用宅经济的工作模式。
(三)外部冲击因素
外部冲击因素会通过改变发展条件、影响供求关系来推动宅经济的发展。对宅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外部冲击主要有三次,分别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
2003年非典期间,由于疫情的影响,各个公司出差取消、展会停办,学校、社区实施封闭管理,传统的贸易方式和零售业受到很大影响。电子商务凭借无人员接触的优越性,吸引了许多企业用其进行市场推广和产品销售,也培养起普通消费者的网购习惯,卓越、当当、易趣等网站的销售额在这一阶段得以快速增长,淘宝、京东商城的网上销售开始起步,同时也带来了门户网站访问量的暴涨。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雷曼兄弟、房利美和房地美等公司破产,全球股市遭受重创,经济增速急剧下行,失业潮爆发以及一批炒房者破产抽干了美国居民的钱袋子,这就促使美国人在开源节流方面做文章。通过将自家闲置的资源交易出去或利用起来,一方面能增加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闲置资源的价格更低,也能够节约不菲的支出。因此,分享经济甫一推出就受到热烈欢迎。在分享经济平台出售、出租自家的闲置物品、车辆、房屋乃至时间,或者搜寻可以利用的闲置资源,成为御宅族的重要生活内容。
2020年1月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为了抑制病毒的扩散,人员集聚性活动被取消,全国各地区均采取了“封城”“封村”“封小区”措施,鼓励人们待在家里,避免人员的聚集、减少直接接触。由于人员出行和流动受到限制,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但也由此引爆了宅经济。为了在减少外出的同时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许多家庭在网上订购日用品、生鲜食材和食品,美团、饿了吗、京东到家等O2O平台适时推出“无接触配送”方式,一些餐饮企业也通过在线销售半成品、外卖的方式降低损失,一度难以维持经营的生鲜电商迎来爆发式增长。为了打发宅在家里的大量时间,人们投入到网游、影视、直播、短视频等娱乐活动中的时间大量增加;在线寻医问药咨询、在线直播健身课程、网络教育等数字服务业获得更多关注和使用。例如,为了实现春节后的“停课不停学”目的,许多学校开展在线授课,老师成为所谓的“主播”,家长也主动给孩子报名网络课程。企业为了加快复工步伐,纷纷采取远程办公、在线会议、云协作的方式开展业务,腾讯、阿里、华为、字节跳动等数字经济巨头也纷纷推出各自的“云办公”软件。可以说,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人数字化转型的一次普及教育,促进了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和用户数量的增长,宅经济也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春节期间销售额分别增长350%、600%,京东到家蔬果鸡蛋等生鲜食材商品增长300%-790%不等[14];仅除夕一天,《王者荣耀》游戏的流水从去年同期13亿元飙升到20亿元;根据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的数据推测,2019年我国远程办公人数只有大约530万人,而今年春节后的2月3日,全国有近2亿人开启了“云办公”[15],在线教育、在线会议平台一度因为上线人数太多而出现服务器崩溃。
五、建议与展望
(一)建议
1.加大数字经济研发投入
宅经济的发展根本上要依靠技术创新的推动。一方面,应加大各级财政对数字经济领域的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对数字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加快推动数字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2.支持数字新模式新业态创新
通过建立配套和服务更加完善的孵化器和加速器、鼓励各种所有制的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营造包容审慎的发展环境等举措,促进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和创业,鼓励大众参与原创网络文学、视频作品创作,不断丰富和拓展数字文化内容。
3.推广智能家庭产品
在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以旧换新等方式,推广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智能家居、VR头盔新型等数字化智能化家居产品和可穿戴设备,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产品+服务”经营模式,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4.鼓励企事业单位采用远程工作模式
鼓励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开发在线教育平台,开放慕课资源,采取网络课程、在线辅导等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支持医疗单位推广网上预约、网上支付、在线健康咨询、家居健康服务。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应用在线会议、云协作等远程工作模式。
5.推动“新基建”建设
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提高4G和光纤网络的覆盖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快5G的商业化步伐,鼓励企业应用5G技术和互联网企业开发5G应用服务;鼓励市场化企业投资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并不断完善IaaS、PaaS、SaaS等不同层次的支撑服务,加快开发各种可反复使用的应用服务。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邮政等企业进一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积极采用无人配送工具。
(二)展望
宅经济是随着经济发展,在信息技术进步和广泛应用的推动下而出现、发展的一种生活模式和生产方式,满足了人们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要求,也适应了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灵活性的发展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兴起,新科技、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成为世界各国产业竞争的重点和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被创造出来,依托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住宅将会成为更重要的消费空间和生产场所。数字经济是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领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推动力。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消费在带动经济增长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住宅中的数字消费将会是增长最快的消费领域之一;同时,人力资本的提升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将会推动我国居民需求向更高级发展,推动创客经济、自由工作日益普及。可以说,宅经济的发展空间巨大,将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更加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文明,吕福玉.“宅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引导策略[J].学术交流,2014,(11).
[2][美]约翰·布德罗,[美]瑞文·杰苏萨森,[加]大卫·克里尔曼,著.毕崇毅,康至军,译.未来的工作:传统雇佣时代的终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何祎男.“宅经济”在开花[J].浙江经济,2009,(19).
[4]Faith Popcorn.The Popcorn Report:Faith Popcorn on the Future of Your Company,Your World,Your Life[M].NewYork:Harper Collins,1992.
[5]U.S.Department of Commerce.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R].Washington DC:U.S.Department of Commerce,1998.
[6]和韵巧,艾丽娟.SOHO人力资源特点刍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3,(1).
[7]曾鸣.智能商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8][美]杰奥夫雷G.帕克,马歇尔W.范·埃尔斯泰恩,桑基特·保罗·邱达利,著.志鹏,译.平台革命: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9]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10]木俑.从概念到革命:“新SOHO”能为我们带来什么[J].数码世界,2003,(12).
[11][美]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2]World Bank Group.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9: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R].2018.
[13][美]克莱·舍基,著.胡泳,译.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4]华金证券.宅经济加速推动线上消费,到家业务快速发展[EB/OL].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stock/go.php/vReport_Show/kind/search/rptid/634653038254/index.phtml,2020-02-10.
[15]郜若璇,徐思彦.远程办公时代,范式转换后的三大核心变革[EB/OL].https://new.qq.com/omn/20200219/20200219A0LDQI00.html,2020-02-19.
李晓华.宅经济:内涵、演进与驱动因素[J/OL].企业经济,2020(05):5-13[2020-05-17].https://doi.org/10.13529/j.cnki.enterprise.economy.2020.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