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中的北京定位

2020年11月06日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20年Z7期    作者:周民良

本研究得到北京市发改委“十四五”前期项目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项目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心制造业发展,针对制造强国建设做出许多重大判断和论述,也在各地考察中对制造业发展提出过诸多方向性意见。在2015年对北京市的考察中,习近平明确提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要求。加强北京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需要深入领会习近平关于北京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指示的重要意义,从战略上、全局上深化对北京高端制造业发展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为建设首都进而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献计出力。

发展北京高端制造业体现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新思维

2020年4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指出,要“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体现了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相互贯通、延链发展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北京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方向,符合北京的资源禀赋与制造业科学发展规律,也体现了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新思维。

首先,北京制造业高端化方向,隐含了北京制造业需要发展这一重大命题。数据显示,北京市制造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相对偏低。目前,北京市制造业在地区GDP中所占比重只有12%左右,上海的这一数值为26%左右,深圳在35%左右,宁波在48%左右,佛山在58%左右。制造业发展创造税收、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必不可少。制造业比重高的城市,经济活力明显。制造业比重过低,会影响到民众就业、税收贡献等诸多方面。美国的研究表明,制造业每创造一个工作岗位,连带可以额外创造2.91个工作岗位;服务业每创造一个工作岗位,只额外产生1.54个其他工作岗位。在服务业中,零售业创造就业能力尤其不足,每个零售业就业岗位只额外产生0.88个工作岗位。北京是一个拥有2153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制造业比重过小,反映出制造业拉动就业严重不足。着眼于北京制造业发展大局,习近平的论断包含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北京制造业需要增量发展,北京产业结构组成和演化不能缺乏北京制造的元素与功能;另一方面,北京制造业要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其次,北京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方向,阐述了北京制造业不同阶段不同使命的新理念。近些年来,不少人注意到,在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制造业企业占有一定比例。曾经有一段时期,一些人把制造业等同于污染产业、夕阳产业,误认为北京制造业不需要发展了。习近平的论述表明,在对待制造业的问题上,不是只有疏解没有发展,而是该疏解的要疏解,该发展的要发展。在制造业减量发展逐渐由进行时转向完成时之际,社会关注与政策动员的重点应该放在制造业增量发展方面。在稀缺资源与要素有限的情况下,制造业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北京市工业化推进中,必须大胆、果断、积极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

第三,北京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方向,与北京市的资源禀赋相一致,符合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工业化发展历史来看,高端化一直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旋律。进入新时期,计算机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取得发展,推动了产业的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蓬勃兴盛。技术创新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各国竞争互不相让,不断推动高端制造业领域新产品、新领域、新模式发展。国际城市制造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高端制造业高地与科技创新中心相伴而生。城市的科技创新中心为高端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城市产业界、金融界和政府通过促进产学研结合形式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向高端制造业转化。在转化过程中,科技创新中心获得进一步发展动力。近年来,广东、北京一南一北,在国际专利申请上领跑全国,显示出在中国制造支撑的基础之上,中国创造崭露头角。北京的京东方、小米科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企业和大学,在全球技术创新竞争中不断攀登,令人刮目相看。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发布的“2018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北京位居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第5位;根据《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9》的研究成果,北京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连续10年居于全国第一。技术创新的推进,为首都工业化推进奠定了良好技术基础,使得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成为可能。

最后,北京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方向,与北京高端制造业韧性强、发展好的实践表现相一致。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遵循高质量发展规律,引导政府和市场资源推动符合中央定位与北京市资源禀赋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高端制造业发展表现尤为突出。2019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但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达到9.9%。在高技术制造业领域,医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6.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5%。这表明,高端制造业对北京制造业发展起重要引领作用。进一步突出高端制造业发展方向,符合北京市科学发展规律。

北京是一个发展高端制造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禀赋充裕、比较优势明显的城市,但却是制造业发展相对单薄和不充分的城市。这说明,北京具有加快制造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的巨大潜力与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方向,恰如其分,符合客观实际。

合理确定北京高端制造业发展定位

在确定北京制造业高端化方向的基础下,有必要深入研究北京制造业的发展定位。由于党中央已经确立北京市“四个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方向,北京市的高端制造业定位就围绕“四个中心”和制造业高端化的大背景来确立。由中央对北京的“四个中心”建设要求和对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思路以及北京其他功能,可以派生和延伸“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北京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定位。

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北京制造业高端化思路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国际、国内、京津冀地区、北京自身四个角度,确立北京高端制造业发展定位。

第一,全球高端制造业信息集成、技术连接、伙伴合作、人员交流的资源与要素流动、集散、转化的重要枢纽;全球高端制造业重要技术创新中心;全球高端制造业发展研究重要节点。

由于北京具有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在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职能的综合利用,有助于把首都众多政府管理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咨询机构等功能发挥出来,促进服务于高端制造业的信息往来、技术往来、企业往来、人员往来,形成中国高端制造业与国际连接的资源与要素交流枢纽,促进资源与要素跨国流动,同时,形成高端制造业信息传输、收集、分析中心。近年来,中关村发展集团已经捷足先登,在一些发达国家设立办事处,加强与美国硅谷、英国伦敦等地科技交流,对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在国际交往中心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叠加功能中,围绕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可形成全球高端制造业重要技术创新中心。当然,这样的创新中心在全球可有数十个,但北京应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国际交往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的结合,与北京大量的国家级智库、民间咨询机构相结合,使北京无疑会成为全球高端制造业规律与政策研究的重要节点。其主要功能包括:重视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律研究,深化国内外高端制造业产业政策研究,加强全球高端制造业战略比较研究,促进国内外高端制造业城市与企业典型经验总结研究,推进高端制造业未来趋势研究。

第二,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政策决策中心,中国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先行区和示范区,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领域高端智库集中承载地。

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是全国重大经济、政治、科技、社会、外交政策决策中心,理所当然是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政策决策中心。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强大的高端制造业做支撑。关于制造强国建设的大量高水平政策文件的制定出台,集中了以北京为主的大量科研人员的智慧,从政策路线上刻画了高端制造业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的路径与方向。

在建设制造强国、创新强国政策实践中,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毫无疑问也应成为全国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北京的中央企业、市属国有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每年都诞生一大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创新成果也数不胜数。没有高端制造业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出现,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就很难谈得上完美。

在中央已经确定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北京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和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背景下,北京应该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先行区、示范区,展示技术创新驱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前沿成果,综合展示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高端制造业创新产出、创意设计、平台展示、人才培育进展。此外,先行区和示范区还应该成为中国高端制造业在前沿领域瓶颈突破的重要基地。

北京还理所应当是全国高端制造业发展领域高端智库的集中承载地。隶属于中央政府、产业类部委、高等院校的众多智库在研究了解国际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会通过调研、规划、咨询、建言献策等一系列功能,为极力谋划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企业向高端制造业方向发展提供重要咨询意见。我国许多重大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划,包括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划,都主要由北京的高端智库承担。

第三,京津冀地区乃至北方地区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源,以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融合化、高端化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研发生产基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一定包括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硬核任务,展示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推动制造强国建设中突出作用。从综合技术实力来看,北京是全国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也理所应当在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中承担技术创新动力源的作用。换句话说,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也一定是京津冀高端制造技术创新中心,这一点应无争议。

但是北京在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的定位,需要与天津、河北加以对照后确立,体现各地差异化和互补型发展方向,并明确各自对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支撑。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北京、天津、河北都应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尽力而为,协同发展,一起承担建设使命。这需要京津冀各地积极面向世界产业前沿和技术前沿,按照各自资源禀赋,聚众成群,积极发展专业化、高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就京津冀各自资源与要素匹配看,北京、天津、河北存在差别。河北制造业多为重型化的中间投入品,钢铁、水泥、机械、化工所占比重较大;而天津制造业以下游重型加工制造品为主,化工、机械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设备制造所占比重较大;北京的制造业创新程度较高,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相对于天津、河北来说,北京结构偏于轻型。

在以往的规划中,河北被确定为转型升级试验区,蕴含着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需要转型升级的含义;北京只提到“四个中心”建设,没有明确产业发展内容,留下空缺,需要在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规划中加以弥补;天津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笔者认为,天津的定位与天津比较优势不很匹配,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概念过大,天津制造业规模较小,难以支撑;二是研发基地的概念用于天津略显勉强,天津的研发实力相对北京差距较大;三是天津更多表现为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而不是研发基地。在笔者看来,河北定位比较合理,京津两地需要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定位略作增量确定或者对原有定位进行调整。建议把天津确立为重型化、自动化、规模化、高端化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而把北京确立为以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融合化、高端化为代表的高水平先进制造业研发生产基地。把北京确定为研发生产基地,叠加研发与生产两个方面的功能,符合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的思路。

第四,北京市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新高地,北京市高质量发展重要产业支撑。

从国际经验看,制造业都是技术创新成果最多、技术应用成效突出的领域,工业革命就是技术创新革命。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要向高端制造业方向发展,势必成为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因而,需要提高制造业在北京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提高高端制造业在北京市制造业中所占比重。通过两个比重提升,展示创新驱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成就。同时,在“十四五”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就是推动高端制造业创新发展,使高端制造业在北京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发挥北京在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核心引领作用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确定的重大方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城市、产业、创新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自然是建设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先锋队、排头兵。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而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需要加强内部协调,理顺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在这其中,北京应该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在这里,必须对京津冀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加以澄清。以往京津冀发展规划研究的突出问题,就是在定位上存在较大分歧,学者观点不一,三地政府官员观点差异较大。其中,以京津两地认识差异最大,有北京为主论,有天津中心论,还有“双核驱动”论等等,不一而足。以往在规划起步之前,不少时期因为定位以谁为主、向谁看齐问题发生口水战、舆论战。尤其是京津两地都是直辖市,都由政治局委员担任市委书记,政府部门不免有争地位、争龙头意识。所以,涉及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思路方案的规划与实施,都由中央政府组织、主持和协调,京津冀三方以成员身份参与进行。最后的协商结果,通常由中央定调。

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以往诸多规划研究涉及角色定位问题时,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把京津冀看作单纯的三方,把中央政府视为独立并且高于三方的行政力量。从层级性行政管理组织角度看,这当然无错。但是,从城市性质分析和判定看,这种观点就存在问题。这是因为,北京的城市性质定位中有全国政治中心的功能。中央政府协调和组织京津冀三地实现一体化发展,是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作用与功能发挥的结果,是北京市城市功能的自然展现。而中央政府驻北京的中央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际联系交往机构,都构成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内容。这显示,北京在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中具有独特角色,比天津与河北高出许多,这是由北京市作用与中央政府相关机构作用叠加而成的。

还要指出的是,“四个中心”只是对北京作为城市最重要性质与功能的简化版的描述与刻画,北京还有许多重要职能与作用没有在“四个中心”中反映出来。比如,北京是全国最重要的思想库、是国内外总部经济重要承载地、是全国高等教育中心等等。这些“四个中心”以外的城市特性,也是天津、河北所不具备的,但都可以赋能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因而,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北京至少可在以下方面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第一,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规划引领作用。北京集结了全国最高水平的规划研究机构,这是由北京作为全球、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思想库的性质决定的。除了笔者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综合性高端智库外,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依托于部委的专业高端智库都能主导和组织跨地区的重大规划研究。应加强专项规划引导,研究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条件、特点和规律,构筑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框架,探索整合京津冀三地优势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方式与途径。发挥好北京高端智库在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中的规划研究作用,以便搭建京津冀地区共商共建共享发展框架。

第二,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规划实施的企业动力作用。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实施主体是企业,但在华北乃至国内,大量中央企业总部、金融机构总部、外资与民营企业总部大多数集中在北京。在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规划实施中,中央企业项目布局、金融机构资金支撑、民营与外资机构参与合作都是重要内容。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新建扩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安装中,中央建筑类企业是主力军。相对于天津、河北来说,北京具有超强的重大规划实施能力。

第三,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创新重要源头和主动力作用。现代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普遍规律。在京津冀地区,北京是科技创新的主动力,北京每年产生的论文、专利、科技奖励等成果,国内除了广东,很少有省市可以类比。北京的中央企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都会在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中发挥创新重要源头作用。在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合理确定各地不同产业方向基础上,京津冀的创新资源可以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在市场经济原则下进行合理匹配,形成技术创新成果与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互补式发展。当然,并非只有北京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天津、河北这个方向,天津、河北的创新成果如果能与北京的产业匹配,也可应用于北京的高端制造业发展。但从创新能力、创新规模、创新范围看,北京是整个京津冀地区创新驱动源头,也是创新驱动发展主动力。主导性创新成果的区域流向,应是从北京流向津冀地区。换句话说,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创新支撑,主要依托北京。

第四,京津冀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北京是国内外具有影响的教育重镇,著名高校群英荟萃,有影响的专业璀璨夺目,名师名家代代辈出,北京的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天津、河北与之相比差距较大。在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中,需要大量的企业家、研发人员、管理人员、中介人员,各种各样的人才需求会大幅度增长。更好依托北京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端智库,围绕京津冀三地的发展,培养与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需求相一致的高水平人才,是未来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大事件、大手笔,必须首先把北京的各类资源与要素动员起来。北京高端智库参与建设前的规划,北京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参加规划实施,都是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可或缺的重要建设者。毋庸置疑,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资源动员、要素支撑与一体化推进的发动力量,主要源自北京。这由北京资源禀赋和城市性质所决定,是历史形成的结果。

 

周民良.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中的北京定位[J].中国发展观察,2020(Z7):109-11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