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区域统筹发展关系重大。受经济、文化、历史和区位等诸多因素影响,不仅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中部地区一些省份内部的发展也有梯度差异。陕西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前沿地区,其南北差异明显、互补性较弱、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陕南地区占陕西总面积的35%以上,而2023年其经济总量在陕西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却为11.7%,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创新驱动发展的潜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面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欠发达地区要精准把握发展机遇,在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发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上,科学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化保护、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因地制宜与创新发展、内部协调发展与奋力争先、区域发展定位与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五大关系,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导向,充分发挥陕南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高质量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部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五大关系;转型升级;陕南地区;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No.18VXK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基础研究学者项目(2022-2026);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建设项目(No.DF2023YS24)。 |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主持召开九场聚焦区域发展的座谈会,为我国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构建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高质量、更加协调、更加安全为发展导向,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协调东中西平衡、统筹南北方发展,促进要素配置合理、微观通畅,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形成优势互补、功能突出、特色明显、人民共享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陕西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前沿地区,其南北差异明显,形成了关中、陕北和陕南三大特征鲜明的区域,它们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互补性较弱、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陕南地区位于秦岭以南,主要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在地理、资源、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下,陕南地区长期以来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属于陕西欠发达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陕南地区以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为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在维护好秦巴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依托自然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突破。陕西根据三大区域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和其他约束条件,制定了“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升级、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发展战略。近年来,陕南地区发展效果显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森林覆盖率逐年稳步上升,2022年分别达到了63.81%、68.0%、69.56%,三个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604.06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4076.6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36∶40.8∶38.84调整为14.54∶42.39∶43.07,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当前,陕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缓慢,2023年经济总量在陕西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仅为11.7%,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创新驱动发展的潜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陕南地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面对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陕南地区要善于抓住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积极把握发展机遇,统筹处理好发展中的五大关系,充分发挥陕南的比较优势,找到经济发展突破口,加快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化保护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供给、生产、交换和消费等活动表现出来。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从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获取生存与发展资料,包括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人类在不断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而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前。目前,世界上出现的生态危机主要原因是人类没有很好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产保护这一对立统一之间的矛盾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不仅是我国当前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任务,也关系到我国的繁荣昌盛与长治久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我国逐步走上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更是在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均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陕南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川流而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这是陕南地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同时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作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陕南地区也承担着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生态保护是陕南地区必须坚守的底线。而陕南地区经济总量较小,发展水平在陕西三大区域中最为落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是陕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陕南地区既肩负着保护生态的重大责任,也面临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任务,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化保护的关系,这是陕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首要问题。因此,陕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发挥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发挥独特地理区位优势
陕南地区位于秦岭与大巴山两大山脉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自然环境优势突出。陕南地区位于两山之间的汉中盆地,汉中盆地由汉江冲击而成,地势平坦,耕地集中,土地肥沃,地下水位高,适合农业种植。陕南地区水稻种植占陕西水稻总播种面积的60%,产量则占70%以上。盆地地形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地,还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农作物、中药材和茶叶的种植。秦岭山脉的阻隔使陕南地区气候湿润,汉中盆地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年均温度为14~15℃,无霜期为240~250天,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是陕西稻、麦两熟的地区。其次,地理区位条件优越。陕南地区处于陕、甘、川、渝、豫、鄂六省市交界处,连接西北、西南和华东地区,是“西三角”腹地,位于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江汉经济区等多个经济区的交汇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陕南地区能够承接三大经济区的辐射,通过加强与经济区的合作,共同打造产业协作平台,推动陕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后,是南北文化的融合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来自巴蜀、秦陇、荆楚以及中原地区的文化元素,多种文化交融形成了陕南地区独特多样的文化风格,成为陕南地区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优势。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陕南地区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利用其自然环境优势,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陕南地区的自然资源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不仅能够为特色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产品优势,最终形成竞争优势。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陕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为传统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陕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药库”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共有各类植物药3000余味,占全国药物种类的30%,依托中药材资源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是陕南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陕南地区以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为主的矿产资源丰富,例如,汉中的“金三角”地带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陕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陕南地区水系发达,有汉江、嘉陵江、丹江等河流,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既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又适合发展水电产业,通过建立水电站等工程设施,将水能转化为电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此外,陕南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成功培育出了以富硒茶、林果业、养殖业、茶产业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和极具特色的康养旅游产业。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也息息相关,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陕南地区可以通过推广中药材种植、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开发水资源等方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3.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陕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名人和文化遗产,形成了陕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陕南地区是巴蜀文化、秦陇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重要区域。此外,陕南地区拥有以太白山、终南山、秦岭、汉江等为代表的众多名山大川,其中,终南山被誉为“仙都”,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自然保护区。秦岭是中国“绿肺”,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陕南地区在历史上也涌现出了仓颉、张骞、司马迁、杜康、寇准、白居易等诸多文化名人,他们的作品和事迹在陕南地区被广为传颂,成为陕南地区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南地区还拥有众多文化遗产,如被誉为“中华第一窑”的宝山遗址、张骞墓等文化遗址、汉调二黄等戏曲剧种和宁强羌族刺绣等民间工艺品,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体现了陕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陕南地区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挖掘和整理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注重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既能推动陕南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起地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协调发展。
4.推动绿色生态跨区补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陕南及其毗邻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区域。为推动这一理念的落地实施,应建立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方式,对为生态保护作出贡献的地区给予政策支持和经济补偿。一是进行政策引导。陕南地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制定了一系列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相契合的政策措施,如《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等,并通过编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移民搬迁规划等,明确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为跨区补偿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积极探索跨区补偿机制。陕南地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生态项目合作等方式,对生态保护贡献较大的地区给予经济补偿,激励其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工作。除财政补偿外,还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市场化措施,为生态保护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三是加强生态保护。陕南地区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等方式进行生态保护,同时,加强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并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对已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四是要加强合作与交流。陕南与毗邻地区通过生态项目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陕南地区在推动跨区补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陕南地区森林覆盖率接近7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位于陕西前列,汉江流域水质稳定达标。
5.加快新老基建互联互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陕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完善传统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应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新基建,通过构建高速、便捷、安全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强陕南地区内部及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促进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互联互通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陕南地区加快互联互通有助于更好地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陕南地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要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加快陕南地区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与国道等交通主干线的建设,使其能够融入西安一二小时的经济圈内,如穿越秦巴山脉的平镇高速的建设不仅改善了陕南地区的交通条件,还促进了当地旅游、农业等产业的发展,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要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干线的建设,特别是连接陕南地区与周边省份的交通枢纽项目,提升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网络的覆盖率,发展内河航运和航空运输,形成多式联运的交通网络。作为众多经济区的交会点,交通设施的不断健全使陕南地区未来有望成为新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二是要加强能源设施和水利设施等基础建设。优化电网结构,加强油气管道建设,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如水库、灌溉渠系等,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防洪抗灾抗旱能力,保障农业稳定发展。三是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新基建。加快5G、光纤等高速通信网络的建设和覆盖,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实现陕南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构建智能化、高效化的信息通信网络;加强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陕南地区的算力水平和数据存储能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数字经济平台,推动数字经济平台与传统产业、新型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
二、处理好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当前,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作为重工业和制造业基地,助力了国家的发展。在加强国防安全的“三线建设”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黄河流域及西北地区的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不仅解决了中西部地区工业从无到有的问题,实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平衡的生产力布局,也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一起,为实现国家安全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陕南地区正好处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加上当年“三线建设”成果使陕南地区的工业基础相当雄厚,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非常充分。当前,世界掀起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因此,要妥善处理传统优势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保证陕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是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中药材种植、茶产业等,这些产业在陕南地区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下,陕南地区应该抓住经济发展新机遇,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要深刻认识到,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辅相成,两者共同组成了陕南地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陕南地区应注重两者的协调发展,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使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的生机;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1.依托地域位置积极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传统优势产业是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推进陕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继续发挥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陕南地区应充分依托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绿色食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注重产业间协同发展,通过优化布局、推广技术、品牌建设等方式,不断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的规模和实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是壮大绿色食药产业。陕南地区中药材和农产品资源丰富,尤其是汉中市,药用植物超过1600种。陕南地区可以通过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广科学种植技术等措施,不断壮大中药材种植产业;通过深度挖掘中药材资源,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强中医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特色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推动中药材和农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二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陕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极其适合茶叶生长,当地政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鼓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陕南地区可以通过扩大茶园面积,引进优良品种,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品牌;积极培育茶叶精加工、深加工企业,加快茶叶产业科技化、数字化发展;开发茶旅融合项目,挖掘当地茶叶的历史文化附加值。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陕南地区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陕南地区可以通过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举办旅游文化节、摄影大赛等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将旅游产业和绿色食药产业相结合,打造一站式康养旅游项目。四是要壮大新型材料产业发展。陕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为新型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商洛依托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氟材料、钡盐材料、硅材料等新型材料产业。陕南地区通过建设绿色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等举措,不断推动新型材料产业的集聚发展和产业链协同,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新型材料产业集群。五是壮大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陕南地区拥有一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特别是在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陕南地区可以通过建设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赋能,推动装备制造集群化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汉中延伸航空产业链条,打造“西汉蓉”航空产业带。经过多年发展,陕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陕南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陕南地区交通与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其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2.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科技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正加速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数字打破了不同要素之间的物理界限,提高了要素运行效率,为产业发展塑造了新优势。“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产业发展提出了绿色低碳的新要求,绿色化转型能够降低产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启动,碳边境税的存在使绿色化转型成为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必然路径。为了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应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向其注入新的活力。一是科技赋能传统优势产业。首先,陕南地区要不断鼓励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其次,陕南地区要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建设试验站和推广站,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例如,茶产业作为陕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之—,曾一度面临茶树品种混乱、技术培育和推广体系不完善等困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联合建立的茶叶试验站成功选育了陕西第一个无性系良种“陕茶1号”,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最后,陕南地区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快推广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也可以提高茶叶的卫生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绿色赋能传统优势产业。陕南地区地处汉中盆地,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为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陕南地区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绿色制造”,加快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产业的节能改造,创建绿色工厂,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利用陕南地区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资源,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既能满足当地能源需求,又能为其他地区提供清洁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继续实施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托陕南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茶叶种植可以通过套种开花植物来吸引害虫的天敌,利用生态多样性控制害虫,减少农药使用量。三是数字赋能传统优势产业。数字赋能可以通过引入数字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智能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例如,茶产业可以通过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茶园的生长环境和茶叶的生长状况,对农业生产进行智能化管理,根据数据反馈及时有效地转换培育方法。此外,数字赋能还可以通过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帮助传统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数字赋能还可以帮助传统产业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自媒体等新媒体手段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因此,陕南地区要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鼓励企业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不断提升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在特色优势产业赋能基础上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陕南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选择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并迅速将其做大做强,如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目前,陕南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和陕西的战略部署,将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创新和发展,加快培育了航空装备、高端材料和光电子等一批新兴产业。其中,汉中依托其航空工业基础,围绕中航工业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成立了汉中航空经开区,并吸引了陕西德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共同推动飞控导航系统的进一步研发;此外,汉中的陕钢中厚板及板坯连铸生产线将填补陕西中厚板产品的空白,进一步提升钛板产品竞争力;安康引进的光学元器件研发生产项目将带动安康光电子创新平台建设;商洛则依据其资源优势,加快建设3个百亿级的抽蓄电站,大力发展抽水蓄能和尾矿利用两大新兴产业。陕南地区注重产业园区建设,通过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重点产业园区,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中航电测、精测电器等重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施传感器产业区中园,鼓励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进行药材深加工开发中药药方,推动复方制剂产业化,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群。除此之外,陕南地区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水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势,聚焦绿色清洁能源,发展氢能制备、储存和应用技术,推动氢能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加快推进中核陕铀新能源科技新城等项目的建设,推进陕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培育壮大绿色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陕南地区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空域资源,发展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等低空经济相关产业。同时,陕南地区可以在其能力范围内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超前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抢占产业发展的未来优势。在2024年陕西重点项目开工活动中,陕南地区三市均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以汉中航空智慧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项目为代表的该批重点项目主要涵盖了新材料、绿色食品、健康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为陕南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处理好因地制宜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有的可能还会长期存在,我们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推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发展上设立同样的目标,并一起达到同等发展水平。“一刀切”解决不了发展问题,也难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进入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期,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在空间上必然表现为区域间巨大的不平衡性。新型工业化不可能表现为所有地区在同一时期内实现同步发展,加之大国在自然空间和经济空间方面的差异就更加表现为不同地区的发展有先有后,甚至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表现出巨大的速度差距、创新差异和成就落差。我们应该根据各地区、各部门的现实制约条件,合理分工,优化发展,分进合击,最终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陕南地区作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其发展应充分依托资源禀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力。在经济发展模式上,陕南地区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应用新技术,把握当前发展新机遇,赋能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例如,通过发展“互联网+农业”等新模式,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因地制宜和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和发展模式,也要注重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以创新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既要考虑本地经济发展需求,也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等因素;既要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也要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力度。通过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因地制宜和创新发展的和谐统一,共同推动陕南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1.回溯历史发掘优势
陕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其独特的发展优势之一。在推进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回溯历史,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历史遗迹和工业遗迹等,利用好其历史资源,为创新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首先,陕南地区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强大的文化包容性。陕南地区所处的汉中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同时也盛产油料、茶叶等特色农产品。陕南地区凭借自然环境禀赋发展绿色食药产业,成为其支柱产业之一,对陕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陕南地区自古就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其文化具有融合性强的特点,既吸收了北方文化的精髓,又具有南方文化的特质,并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陕南文化,展现出了其文化发展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创新性,而文化的这些特质最终也会对陕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思想产生有利的影响。再次,陕南地区自古以来就处于要塞之地。秦汉之时,汉中盆地向北可以通往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向南越过大巴山可以抵达巴蜀之地,位于金牛道、陈仓道、葆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汉水道和米仓道等古蜀道的交会处,是古代中原地区进入四川盆地的天然通道。同时,陕南地区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陕南地区仍然是连接中西部的交会点,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推动陕南地区与周边各省份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协作和区域协调发展。最后,“三线建设”为陕南地区奠定了深厚的工业基础。20世纪60年代,为了加强国防工业建设,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我国决定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以基础设施和国防工业为主的大规模建设活动,并将汉中作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三线建设”期间,我国在汉中投资建设了航空工业汉中航空工业基地及其所属以陕飞为代表的22个厂和企事业单位,主要生产大中型运输机,为汉中如今主导产业之一的航空装备制造业奠定了产业基础。除此之外,国家还在汉中建设了汉江钢铁厂、略阳钢铁厂和一批矿山企业,奠定了原材料工业基础;建设了汉江机床厂、汉江铸锻件厂、海红轴承厂等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机床产业链。汉中在“三线建设”期间形成了国防军工、航空、机械、冶金、电力工业等比较齐全完整的产业体系,奠定了汉中工业发展的基础。
2.把握当下抓住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和陕西省政府对于推动陕南地区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陕南地区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陕南地区要密切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准确把握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及时发现并抓住机遇,在发现机遇的基础上,结合其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政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深入理解国家发展政策,及时把握国家重大发展机遇。陕西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陕南绿色循环发展,这为陕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年来,我国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陕南地区应深入分析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对于西部大开发、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导向,找到与陕南地区发展相契合的政策支持。2013年,陕南三市的发展被纳入了国家战略层面,由北京和天津筹资专项支持,陕南地区要充分利用该机遇,加强与北京和天津两地的经济交流,积极承接两地的产业转移,通过产业引进促进本地区产业升级。此外,陕南地区要及时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发挥其重要交通节点和物流中心的优势,积极融入产业分工和区域合作,提升陕南地区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二是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推动产业升级。陕南地区要继续加强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覆盖率和数据处理能力,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同时,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的发展新机遇,积极推动产业传统农业、矿业向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转型,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区域合作模式。加强与关中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毗邻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陕南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要把握发展的主要矛盾,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多的要求,陕南地区要及时把握消费者心理变化,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不断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
3.展望未来创新路径
面向未来,陕南地区应在发掘自身发展优势、把握当前发展机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发展路径。陕南地区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合作与交流,不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陕南地区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依托陕西理工大学布局创新资源,打造各类创新载体,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依托“链长制”,实行“一把手”工程,由陕西分管领导牵头,陕南三市的党委—把手,定期开展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开展创新驱动试点工作,通过试点示范引领区域创新发展,例如,支持陕南地区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对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为陕南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绿色发展。陕南地区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保护好秦巴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推进汉江、丹江流域的综合治理,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不断提高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禀赋和历史文化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三是要加强区域协调,实现合作共赢。陕南地区充分利用其地理区位优势和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支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构建区域间利益分享机制,通过产业转移、产业引进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建设“西汉蓉”航空产业带为重点,积极协同西安、成都进行交流合作,构建区域创新协作格局;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陕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四、处理好区域内协调发展与奋力争先的关系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进入了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增长新格局。因此,要积极引导各地城市空间布局,特别是区域内部的城市与城市群产业合理布局与升级,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积极促进低端要素向周边地区或其他地区转移,加快吸引高端要素集聚;要强化优势产业部门,通过不断向外输出来拓展市场容量;构建合理有序的增长极,形成区域内差异发展、良性互动、竞争合作的新局面,加快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陕南地区的汉中、商洛、安康三市的内部优势各有不同,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陕南地区的内部协调发展要充分考虑各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确保陕南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奋力争先体现了积极进取、勇于争先的精神,意味着各市在竞争中要敢于脱颖而出,这要求陕南地区在保持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只有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陕南地区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奋力争先,陕南地区可以不断突破发展“瓶颈”,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协调发展的成果。因此,促进陕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协调发展与奋力争先的关系,一方面,要鼓励各市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避免区域间不平衡不协调以及差距不断扩大,增强陕南地区的整体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
1.厘清地区内部优势
商洛、安康、汉中三市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想要实现协调发展,需要通过分析各市的资源条件、发展现状和产业特点,厘清地区内部各市的优势领域和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引导各地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特色化发展。商洛的内部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商洛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陕西乃至全国的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其核桃、板栗、食用菌等6个特色产业规模位居陕西第一,“商洛香菇”“商洛核桃”等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曾被授予“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市”的称号。商洛位于秦岭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9.56%,年平均气温为12.9℃,夏季平均气温在22℃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多年位居陕西前列,拥有诸如秦岭江山、蟒岭绿道等4A级景区,是发展康养旅游的理想地点。安康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安康位于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重点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既承担着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的重任,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清洁能源,为发展绿色工业奠定了基础。此外,安康拥有丰富的富硒资源,安康是天然富硒土壤覆盖地区最广、硒含量地层最厚的富硒资源区。安康依托其丰富的富硒资源,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形成了“原料基地+预制菜生产+物流配送”的全产业链条发展模式,2022年,安康的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760亿元,被誉为“中国硒谷”。安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汉江古渡、安康博物馆等,其中,安康五里花园柏树岭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见证了安康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汉中是陕西三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它位于西安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辐射区和交叉地带,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汉中曾经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产业基础深厚。2022年,汉中全年生产总值为1905.45亿元,位于陕南三市之首。此外,汉中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其药用植物数量居陕西省首位,构建了中药材种植加工、医药制造、产品营销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汉中茶园面积、干毛茶产量和产值均居陕西省第一位,并成功研发出了首款黄茶产品“汉中蜜黄”,填补了陕西黄茶生产的空白发展。
2.差异发展各有侧重
在厘清地区内部优势的基础上,陕南地区应推动区域内部差异化发展,根据不同市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和重点方向,实现区域内部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总的来说,汉中要凭借其深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安康依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建设成为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商洛则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优势,以建设秦岭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近年来,汉中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汉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绿色清洁生产和建设花园式工厂,成功入选陕西绿色工厂,实现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汉中提出了“13469”战略,①以“绿色循环、汉风古韵”为战略定位,积极引入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来汉中设立分支机构或研究院,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协同周边城市建立航空产业带,依托“三线建设”时期打下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探索装备制造业新发展,以新型号飞机研发生产为突破,初步建成具备优势的机载设备或大部件集成中心,培育发展无人机制造、飞机维修等产业,打造航空配套产业聚集区。着力将汉中建设成为陕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和物流中心。安康的发展定位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安康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生态农业和绿色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安康拥有丰富的森林、水和生物资源,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安康蕴藏着丰富的金、银等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产等矿产资源,可以在科学规划、有序开采的基础上,加强对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矿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推进汉滨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旬阳苏陕捷明乐科创园、汉阴石墨新材料补链强链、安康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恒口毛绒玩具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壮大绿色工业实力。此外,富硒资源是安康的一大资源优势,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富硒产业前景广阔,安康制定并实施了《安康市富硒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和《安康市“十四五”富硒产业发展规划》,以实现富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壮大。商洛的发展定位则是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商洛通过整治乱搭乱建、乱砍滥伐、乱采乱挖等环境问题,有效地保护了秦岭生态环境,并依托森林、溪流、古镇等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推动旅游康养产业与农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建设秦岭山水乡村、实施“两拆一提升”三年行动、城市风貌提升工程等措施,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城市,持续扩大“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商洛还重点发展了核桃、板栗、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实施《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秦岭山水乡村的实施方案》,聚焦建设特色农业强市,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和附加值。
①汉中“13469”战略具体内容是:“1”是坚持“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以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3”是对标2025年、展望2035年,从经济扩总量提质量、城市壮实力提能级、群众增福祉共富裕三个方面设置了阶段性奋斗目标。“4”是以学研、医养、旅居、兴业“四个在汉中”为总抓手,厚植特色优势、激活发展动能、提升能级品位,建设宜居宜教宜业宜养宜游汉中。“6”是建设区域生态经济中心、区域教育科创中心、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国际人文交流高地、区域内外开放高地、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六维支撑体系。“9”是抓紧抓实绿色发展、创新驱动、金融服务、文化传承、内外开放、交旅融合、城市建设、共建共享、安全发展九个方面重点任务,把汉中建成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3.补偿平衡协调一致
由于各市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现象。为了缓解这种现象,避免地区内部差异不断扩大化,在鼓励差异化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注重补偿平衡,建立区域间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通过政策扶持等方式对欠发达地区和生态保护区进行补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内部的协调一致发展。一是从整体出发制定区域规划。陕南地区可以从整体出发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根据各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土地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明确各市的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避免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二是加强陕南地区内部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陕南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间资源流动。加强陕南地区三市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行为给予经济补偿,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陕南三市的特色产业间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安康的富硒产业可以为汉中和商洛的农产品提供优质的肥料和原料,汉中的茶产业可以与商洛的康养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出茶旅融合产品。三是建立区域间利益补偿机制。鼓励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通过资金补偿、产业转移、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补偿关系。建立健全扶持机制和精准有效的差别化支持机制,加快补齐陕南欠发达地区的短板,支持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合作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方式统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
五、处理好区域发展定位与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关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定与安全一直是我国政策取向最突出的特点,我国经济所形成的这种秩序体系,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而且为世界经济的安全稳定作出巨大贡献。我国致力于打造安全、畅通的经济秩序,高水平的安全环境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最根本保证,也让经济运行更畅通,内在经济活力得以不断释放,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可以保证更大程度的安全,但这并不否认国际循环。虽然我们可以做到每一个环节都自己掌握,但满园花开才是春,我们通过共建“一带—路”倡议与共建国家和地区一起发展。因此,要加快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路”机制。这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推动陕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明确其区域发展定位,其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地理条件共同构成了显著的区域特征和发展潜力。陕西应根据陕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可以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明确其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定位,从而对接国家战略,用好用足国家的相关发展政策。陕南地区是国家重大生态战略“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水源区,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陕南地区应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自身定位,通过挖掘和利用地区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以自身比较优势获得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加强与毗邻区的区域合作,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家重大战略形成良性互动。
1.立足区域特色用好用足国家中部地区发展战略机遇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并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等具体措施。陕南地区作为山西、河南和湖北的毗邻区,应充分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陕南地区要充分发挥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重点推进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增加航线数量,融入全国航空网络,发展多样化交通方式,增强与中部地区之间的联系,融入中部地区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宽带网络覆盖率和传输速度,促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的发展,提高陕南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交流合作效率。二是构建产业合作体系。根据陕南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推动两地优势产业的互补发展。例如,陕南地区可以依托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发展中医药产业;而中部地区可以发挥其在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格局。同时,鼓励中部地区的企业向陕南地区转移,陕南地区通过产业引进和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三是加强区域协调合作。陕南地区与中部地区通过信息共享、政策协调等机制,加强两地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共同研究跨地区发展与合作事项,共同合作开发项目。例如,陕南地区可以通过与中部地区合作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促进中部地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中部地区可以利用陕南地区的资源优势,与陕南地区共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形成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2.立足产业基础协调周边区域,实现经济洼地向产业高地转变
陕南地区是周边省份经济圈的重要衔接区和辐射带,它位于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经济较发达城市之间,是关天经济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交会地带,这为陕南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区位优势。陕南地区应立足自身产业基础,通过加强产业协作和资源共享等方式,积极主动融入周边经济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区域合作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从经济洼地向产业高地的转变。一是要加强省内合作。关中地区作为陕西经济中心,其经济发展对陕南地区有辐射带动作用,陕南地区应积极融入西安—咸阳一体化经济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通过共建现代物流体系和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协作和市场对接。陕北地区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陕南地区则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两地可以通过资源互补,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例如,陕南地区可以为陕北地区提供水资源支持,而陕北地区则可以向陕南地区提供能源供应。二是要拓展与周边省份的合作,积极融入周边省份经济圈。陕南地区应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武汉都市圈、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周边区域,与四川、重庆、湖北、甘肃等周边省份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共同打造跨省经济合作区或产业带。陕南地区可以依托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当地优势产业,与周边省份共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和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加速推动产业升级。陕南地区还可以加强与周边省份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升陕南地区企业的技术水平。通过主动协调省内及周边省份经济圈,陕南地区可以加强与外部经济的联系,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和优质资源,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实现从经济洼地到产业高地的转变。
3.立足发展方向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向、西南向的布局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陕南地区地处我国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的战略枢纽位置,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陕南地区应积极响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立足自身优势与发展方向,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向和西南向的布局,通过加强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式,拓展对外开放的空间和领域,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一是积极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行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陕南地区可以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建设绿色产业基地和生态高地,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联手打造中国西部的休闲城市群,吸引来自共建国家的投资和游客,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的双赢。二是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交通、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提高国际的互联互通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国际的经贸往来和人员交流。三是推动陕南地区经济发展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陕南地区在已有40多个对外服务平台基础上,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地区的清洁能源合作和绿色农业产业合作,推广自身历史文化和特色产品,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推动陕南地区经济发展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陕南地区高质量发展。
4.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华文明精髓
陕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其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度契合。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和作用,通过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文明的内涵,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这与我国“和而不同”的观念相契合。陕南地区作为南北方文化的融合区域,其文化传统同时受到了南北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并交融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体系,这充分体现了陕南地区强大的文化包容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这与陕南地区“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相吻合。我国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倡导在差异中求共识、在交流中促发展,这种包容开放的文化观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思想基础。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与我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相契合。陕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的重要生态环境区,人们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相处中,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上。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陕南地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不仅是在改善本地区生态环境,也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贡献。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的理念相呼应。陕南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多个王朝的重要统治区域,其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关注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愿望。
六、结 语
客观地看,东中西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本质是政策公平问题,即要把中西部地区在生态保护的努力与付出以及牺牲发展机会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把绿水青山及其维护的努力与付出都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南北出现的差距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发展问题,北方地区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来解决发展相对落后的问题。总体来看,东中西发展不平衡与南北出现的差距都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矛盾,我们仍要以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这些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以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发展就是解决这些矛盾的“牛鼻子”。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发展与安全,强基固本,锻长补短,加快提升区域内部高水平合作,加大区域间融合发展力度,加速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区域协调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力争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注释从略,请参阅期刊纸质版原文。
朱肖霏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