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以“三高”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以数字化、融合化提高发展质量

2023年12月12日来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3年10期    作者:史丹

中宣部社科领域专家学者暑期国情调研湖南调研组笔谈

摘要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社科领域专家学者于2023年8月赴山东省、湖南省,开展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暑期国情调研活动。其中,湖南调研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高培勇学部委员担任组长,专家成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本刊编辑部。对于本次调研活动,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湖南调研组进企业、上田间、去社区、到学校、入园区,开展高密度、接地气的调研活动,深入了解湖南省各领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经验、问题与挑战。鉴于每位专家都有独到的视角和观点,本刊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就湖南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所见所感所思进行笔谈,希望能够对于湖南省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启发和推动作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研究:规律总结;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72141306)的阶段性成果。

 

“三高”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以数字化、融合化提高发展质量

史丹

2023年8月,中宣部组织专家学者到湖南省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国情调研。本次调研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国家和省级实验室、社区街道、个体工商户、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农村,调研对象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教师、工人、农民。此外还参观了湖南省博物馆、岳麓书院、湖南第一师范、伟人故里。通过较为广泛的调研,对湖南文化历史、省情与区域特点,城市与农业、产业与企业的发展现状有了亲身的感受。进一步理解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历史必然性,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艰巨性以及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仅就湖南省经济发展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以“三高”推进实体经济发展

湖南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使湖南省实体经济发展呈现可喜局面。

1.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以产业集群为抓手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湖南在全国率先出台《湖南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三大具有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其中包括4家世界工程机械50强,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三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级产业集群,以及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集群和布局培育未来新兴产业集群。据统计,长沙工程机械集群产业规模连续十多年居全国首位,生产的工程机械品种约占全国的70%产值约占全国的23%。2023年,新晋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7个,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分别是长沙新型合金材料、衡阳盐卤化工新材料、株洲先进电子电力器件及应用、湘潭汽车、岳阳化工新材料、益阳电子电路、祁阳轻纺产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带动工业发挥“压舱石”作用。2022年工业对湖南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2.6%高出全国6.6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其中6月份增长4.5%连续3个月回升。2023年1-7月,在全国外贸增速减缓的情况下,湖南工程机械出口逆势上扬,同比增长达到97%占湖南总出口的6%。产品被运往美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和东南亚共计20个国家和地区。

2.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科技创新高地。

湖南省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湖南模式,加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以“4+4科创工程”、湘江科学城、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等重大标志性工程建设为引领,聚焦先进计算、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精准医疗、氢能与核能、海洋资源探采等前沿领域,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参与国家“揭榜挂帅”和工业“四基”攻关,增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可控能力。目前,在一些领域已处于国内或全球的领先水平。一些成果科技创新有效地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例如,解决IGBT芯片、高精度北斗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134项,实现大型掘进机主轴承等国产化替代。湖南农大茶叶种植技术培育“黄金茶”对湘西地区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湖南科技大学“海牛”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

3.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帮助企业开创国际市场。

湖南立足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中非经贸博览会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等开放平台,主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力打造对非经贸合作新高地,与非洲的经贸合作逐步走深走实,并积极探索对非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湖南已与非洲5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2022年湖南对非贸易总额556.6亿元,较2021年增长42.8%2020年的2倍,总量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1位。开通了中国第一条以对接非洲为特色的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到达东非基本港的运输时间比江海联运缩短10天。先后开通长沙至非洲多条航线。湖南对非“海陆空”立体化国际物流大通道正在形成。

湖南一些企业走向非洲深耕非洲市场。例如,湖南的中联重科、山河智能、湖南钢铁等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在非洲大显身手。中联重科自2007年进入非洲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深耕,在非洲市场构建了较为成熟的销售网络体系、立体的本土化运营格局。在非洲多国建立了子公司,在阿尔及利亚成立了合资工厂,并在非洲发展了多家本地代理商和多条经销渠道。

二、以数字化、融合化发展提高发展质量

1.数字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湖南省委着力推进数智赋能等“八大工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极大提高工业制造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及电力等特色装备行业龙头企业基本实现了数智化制造,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二是将文化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打造“数字+文化产业”新消费经济。对标中关村,建设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打造“中国V谷”为数字文化产业赋能。马栏山视频文创园自建立以来孵化企业3 431家,爱奇艺、西瓜视频、新浪、银河酷娱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2023年,马栏山视频文创园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以融合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一是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消费融合发展。在全国率先制定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地方法规,不断加强文化赋能,促进红色文旅快速发展。2021年湖南红色旅游网络热度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二。2022年湖南红色旅游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六。目前,湖南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甚至还有所增长。二是乡村经济形成农业、种植业、旅游休闲观光、电商等多种业态融合式发展。调研组走访的精准扶贫首发地十八洞村、合群村、漩水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走向集体合作,农民收入来源除了种地收入外,还有土地入股收入和务工收入,农村经济发展不再是单一的农业,更多的收入来源依赖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其他业态。

三、湖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1.以政府为主的科技投入和投资牵引模式面临挑战。

近年来,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受房地产业疲软的影响有所减少,加之政府债务进入还债高峰期,地方财政捉襟见肘,有限收入只能用于还债务利息,用于经济建设的投资和基础研究投入受到很大的影响。湖南省基础研究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和其他社会来源资金微乎其微,未来地方财政对经济牵引将面临无米之炊之风险。招商引资的兑现也面临着困难。从以往的数据来看,湖南省的基础研究投入不足。2021年底,全省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的比重为5%研发投入强度为2.2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被“卡脖子”的风险。

调研组了解到,除了在工业领域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工业母机、关键零部件对国外依赖程度较高。在生物育种、高端医疗器械、种业基因编辑等领域被“卡脖子”的风险不断凸显。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风险。据文化企业反映,如果高端芯片受到限制,国产设备暂时不能达到进口设备水准,影响拍摄质量。如果CPU/GPU能力受到限制,高端图片处理加速芯片受到影响,将影响内容后期生产效率和效果。在终端,如果4K/8K高清电视处理芯片和机顶盒芯片无法用高制程芯片进行生产,就无法制作出高性能和高质量的影视产品。

3.民营企业发展面临订单不足、成本上升等问题。

湖南民营企业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特别是制造业用工成本高和用工荒并存。调研发现,企业普遍反映订单萎缩、库存升高、业绩下滑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市场正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竞争加剧。房地产、基建和汽车等市场需求基本饱和,增量市场发掘更为困难,民间投资增速降低,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尤其是省内工程机械制造行业面临的市场压力日益增加。二是人口红利消失,成本优势减弱。房价、物价助推劳动力成本提升,廉价劳动力时代再难重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东南亚、印度、非洲的趋势日益明显。三是西方国家打压封锁增加。部分西方国家依仗技术和实力全方位打压,导致一些企业的订单减少,国际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安全受到冲击。

四、政策建议

从全国来看,湖南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也具有普遍性。要解决上述问题,应该从以下几点着眼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大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来看,我国财政和金融政策已拉满了弓,政策空间难以进一步挖掘。换言之,我国当前已进入到新一轮的体制改革的紧迫时期。具体来说,从体制上,要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增加发展的活力,尤其是给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稳定预期。要进一步细化《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意见》的措施,允许各地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出台一些鼓励政策,要深入学习“晋江经验”。二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和人力投入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要鼓励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投入到科技和创新创业中,而不是都挤在“考公”这一条路上。三是政府要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提升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口红利下降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投资,注重发展中西部地区,缩小地区差距。

 

高培勇,史丹,陈彦斌等.中宣部社科领域专家学者暑期国情调研湖南调研组笔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3,43(10):4-2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