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工业发展论坛观点集萃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产业布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李晓华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共生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制造企业通过优化和创新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由加工制造环节向价值链两端的服务型环节延伸或加强服务型环节,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而实现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在提高产品带给用户附加价值的同时,实现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提高。
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看,服务型制造在几乎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个企业都大有可为。在许多情况下,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所需要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能提供的功能或使用价值(效用)。所以企业如果不是销售产品,而是销售基于产品的服务,对一般的用户而言没有什么差别。许多传统产业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各种各样的服务,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服务型制造成为制造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技术先进、劳动成本高,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在发达国家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许多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创新优势向技术开发、创意设计、个性化需求满足等服务型活动转型,制造业的价值分布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移,产品开发、改进、销售、维护、运营、售后、回收等服务性活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服务活动对制造企业利润的贡献不断提高。
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是分工深化、需求变化、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造业服务化等相关概念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是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的,正在兴起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将给服务型制造带来的新机遇。无论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还是日本机器人战略,都强调通过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高度融合,构建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紧密联系的信息物理系统,实现制造产业价值链子系统的互联互通、协同运行,提升制造业的体系性服务能力。在传感器、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制造企业可以监控产品的运行状态、收集用户使用产品的数据,进而给用户提供产品使用的建议或解决方案。
从企业层面看,服务型制造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拓展新的增长空间,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高制造企业的附加值和利润。从国家层面看,服务型制造有利于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加快绿色转型、向价值链中高端升级、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中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和互联网企业按世界领先,制造业规模大、配套齐全、产业链完整、应用场景丰富,具有发展服务型制造的优势和条件。应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推广成功经验、鼓励创新创业、积极“走出去”等方式,推动我国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实现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