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新经济 新动能”——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17年经济形势座谈会

2017年02月20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记者 王春燕

要加快创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加强对我国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推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特点、新阶段、新动能研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点的、创新性的意见建议,供中央决策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王春燕)近日,“2017年经济形势座谈会——新经济 新动能”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出席座谈会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中央纪委驻院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张英伟,副院长、党组成员蔡昉,经济学部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出席会议。

王伟光指出,今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迎接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就是要当好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智囊团,经济学部的八个研究所一定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经济思想的研究,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做好充分的经济理论创新的准备。具体来说,要加快创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加强对我国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推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特点、新阶段、新动能研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点的、创新性的意见建议,供中央决策参考。

▎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蔡昉作了题为“如何认识增长质量”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增长质量应当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没有水分的增长,即不以资源、环境、生态、生产安全恶化为代价;是潜在增长率提高带来的增长,而非靠政策刺激超越潜在增长率;产业结构调整应以生产率提高为取向;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不是传统动能延续带来的增长速度。提高潜在增长率,终究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可靠的还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针对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蔡昉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不以GDP论英雄,实行增长方式(资源、环境、生态、安全)“一票否决制”;增长速度根据潜在增长率设定下限和上限;生产率引导结构调整;以供给引导需求;增加人力资本、R&D等创新要素的投入。

“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需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从以投资拉动为特点的传统要素驱动转变为以创新为主导的全要素驱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包含城镇化与劳动力的转移、国外技术溢出效应、科技进步等六大因素,中国下一步推动经济转型、推动动力转换,应该从推动这些方面根本性的转型入手,继续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加大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继续引进外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了探讨。他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实体经济是供给体系的主体内容,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的提高,无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中国正在经历“创造性破坏”阶段

李扬对全球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作了较为全面介绍。他将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概括为八个方面:经济增长长期低迷、劳动生产率下降、人口结构恶化、千年不遇的利率困局、高债务和高杠杆、收入分配恶化、去全球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陷入困境。李扬指出,中国正在经历“创造性破坏”阶段,经济调整的最主要任务是淘汰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过多低效企业甚至僵尸企业。“创造性破坏”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具体路径则是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科技进步,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全球正进入一个“改革竞争期”,这意味着,对改革的紧迫性、艰巨性及其多样化内容认识得最深刻、策略最完备、决心最大、效果最明显的国家,将会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预计2017GDP增长6.5%左右,加之20152016年宏观稳定目标成效显著,连续三年维持经济增长6.5%以上,通货膨胀水平保持平稳,也没出现严重的通缩;汇率有限贬值,宏观指标达到了全球最好的水平。微观效率指标改善有限,不论是劳动生产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回报率都处于下降。金融累积风险增加,降金融交易结构的杠杆成为了央行最重要的防止风险的目标。

金融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认为, 2016年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稳健的货币政策措施调控金融市场,虽然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发生短期大幅波动,但有惊无险,就总体而言,金融市场运行平稳。2016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要求央行调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促进三大产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认为,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随着居民消费需求从“吃饱”向“吃好”的转变,中国的农业发展政策亟待由增产导向型向质效导向型转变。考虑居民的“吃好”问题、增收问题,就是要降本提质增效,降低成本,优化结构,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率与综合竞争力。降本提质增效作为农业改革的核心任务,当然要从供给侧的角度进行展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史丹对近十年世界工业格局的变化及其启示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当前中国制造业虽面临一系列挑战,但仍需做大做强,因为制造业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也是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基础,人口增长所需要的资源供给问题只有依靠制造业的发展才能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认为,在创新服务业发展当中,要把优化制度环境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如何为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夏杰长以分享经济为例,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保护投资者权益;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实行多边共商、协同治理;构建新型劳动关系;通过大数据构建安全的信用系统;制定服务业标准。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年限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正在进入普及化阶段。然而更多的教育并不能使得其自动获得更好技能、更好的工作和更好的生活。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要求新的技能和能力,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学部委员,来自经济学部各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多位专家参加会议,并就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发表观点、展开讨论。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科研局、智库建设协调办公室主办,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劳动经济研究》编辑部协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