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产业变革是新经济发展的核心

2016年11月04日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11月3日    作者:李晓华

发展新经济,根本上是通过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改造旧产业、创造新产业,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新技术是新经济的根本推动力,产业变革则是新经济的核心,同时这些不同层面的创新又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新经济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集合,其中新技术是新经济的根本推动力,产业变革则是新经济的核心,同时这些不同层面的创新又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与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一样,我国当下的新经济也是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但是与美国新经济主要以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不同,当前的新经济是由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构成的新技术集群推动的,既包括信息技术,也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脑科学、生命科技等技术。而且就信息技术来说,不仅包括互联网技术,而且还包括传感器、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相关技术。互联网技术也从传统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不仅连接人与人,而且实现了设备与设备、人与设备之间的连接,且接入单元的数量、交互的频次、产生的数据量等方面都要比美国新经济时期多得多,信息(数据)已经成为继资本、劳动力、土地之后的又一种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

美国新经济时期,互联网从一种通信方式转变为一种商业模式,其应用领域从电子邮件、新闻传播渠道扩大到B2BB2C等电子商务,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组织形态,涌现出以雅虎、亚马逊、ebay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而在当前的新经济阶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集群的应用则不局限于信息技术领域或服务性质的活动,而是已经应用于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并且应用范围仍在不断扩展。互联网从之前的消费互联网、商业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发展,与各个产业领域以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新技术不但通过改善信息不对称、节约交易成本、改变原有产业的生产流程、商业模式大幅度地提高了整个经济系统的生产效率,而且创造出新产品、新服务从而新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

发展新经济,根本上是通过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改造旧产业、创造新产业,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新兴产业是新经济的重要内容。创新从新颖的程度可以分为颠覆性创新和增量型创新,与之相对应,新技术可以分为全新的颠覆性技术,比如石墨烯材料、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技术等;对原有技术进行改进升级的增量型的新技术。颠覆性的全新技术或者颠覆并替代原有产业,或者发现新的尚未满足的需求。例如,风电、光伏发电是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颠覆;电动汽车是对内燃机汽车的颠覆;基因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的化学制药,并使针对每个人基因特征的精准治疗成为可能。尽管增量型技术不是全新的,但是比原有的技术更有效率、应用更广泛、能够提高传统技术的效率,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例如,移动互联网与传感器、机器人结合起来形成更高效率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增量型技术不但能够实现对旧技术、旧产业的改造,而且能够通过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扩大旧产业的规模,同时也带动了自身所处产业的增长。

产业融合是新经济的重要方向。作为新经济根本动力的技术集群中,有许多技术是能够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并能够对这些产业产生深远影响的通用目的技术。在新的通用目的技术推动下,产业之间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不仅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而且表现在大类产业内部的子产业之间、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价值链不同环节所涉及的产业之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趋势是制造业的服务化。随着制造业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和技术升级加快,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零部件越来越多,安装要求越来越精密,使得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流通、交付、安装、培训、维护、回收等价值链环节的服务难度提高、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制造业的价值分布也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移,这就促进了研发、设计、品牌管理、综合解决方案提供等服务性质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服务业中的许多企业也开始利用它们的技术、平台和用户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反向进入制造业部门,即呈现服务业的制造化趋势。如谷歌、脸书以及国内的乐视等互联网企业开始生产自己的硬件产品。

生产方式创新是新经济的组织基础。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历史上的几次产业革命既有生产力的重大突破,也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机械化相适应的是现代化工厂替代手工工场;与二十世纪早期的电气化相适应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大规模生产方式;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的信息化相适应的是精益生产、大规模定制。当前新技术集群推动下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也被视为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之相伴的是生产方式、组织模式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的普及以及平台型企业的兴起。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81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产销合一”正变为现实,由大量去中心化的分散个体参与的“社会化生产”对以企业为中心的集中化生产方式形成挑战。大量分散化的个人不但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创作的文字、照片、视频,从而成为完整服务生产和提供的组成部分,而且还主动贡献自己的时间、技能参与到譬如开源软件、维基百科等复杂产品的开发之中。依靠计算机和3D打印机,在办公室或家中就能够将产品的数字模型文件转变为实物产品,无数拥有3D打印机的个人或小型企业还能够通过“云制造”网络进行分工协作、生产更加复杂的产品。与社会化生产方式相伴而兴起的不但有众包、开源、分享经济等新型的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形成一批支撑生产模式创新、掌控产业发展的平台企业,这些平台企业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产业效率提升是新经济的根本支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也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新经济从几个方面推动产业效率的提高。

第一,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分工不断深化、迂回生产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机器人性能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将会获得更大规模使用并替代生产线上的工人,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特别是对于我国当前面对的快速增长的劳动力成本,采用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有利于抵消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影响。3D打印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能够替代繁琐且高成本的产品实物原型制造,提高产品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

第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驱动下,企业可以更精准地预测用户的需求、掌握供应链上下游运作情况,更及时地对宏观经济和外部冲击作出响应,从而提高产品生产的针对性、及时性,降低不必要的库存和浪费。

第三,新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生产的智能化。智能工厂将人、机器、资源和产品有机联系在一起。由于从入厂到生产、销售、出厂物流和服务的整个过程实现数字化和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端到端集成,智能工厂一方面能够实现高度的柔性化,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安排生产;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以具有竞争力的成本实现个性化定制。

当前,旧经济的世界版图已基本确定,而新经济的版图尚未形成。因此,作为未来最具潜力的领域,新经济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产业竞争的焦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支持新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我国拥有发展新经济的良好基础,在作为新经济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制造业与互联网产业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而且拥有世界最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尽管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但低成本制造优势尚在;互联网产业的基础设施完善先进、用户规模最大、创新活跃,而且拥有一批世界领先的互联网企业。通过发挥大国优势,加强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新技术的支持,加快新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我国的新经济拥有光明的前景。

产经快评(cjkp36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