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马云说大数据使计划经济越来越大,真能实现吗?

2017年06月06日来源:产经快评    作者:布鲁

20161119日“2016年世界浙商上海论坛”发表演讲时,马云提出:“马克思主义讲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到底哪个好?我认为这个观念我们过去的一百年来一直觉得市场经济非常之好,我个人看法未来三十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将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数据的获取,我们对一个国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可能被我们发现。”

马云的演讲引发经济学家的集体怒怼,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院长张维迎都对马云的说法提出了批评。针对经济学家们的批评,马云在2017526日贵阳数博会上回应说:“我指的计划经济不是那时候苏联的计划经济,也不是中国刚开始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大的差异是,市场经济有一只无形的手,我想问大家,如果这只无形的手你愿意摸到,你愿意做计划吗?在大数据时代,特别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人类获得数据的能力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人类取得数据进行重新处理以及处理速度的能力也远远超过大家,不管是AI也好,MI也好,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我想说明的一个问题,由于大数据让市场变的更加聪明。由于大数据,让计划和预判成为了可能。”

在计划经济下,中央计划机关决定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就如同一台计算机在进行着运算。早在上世纪60年代,兰格就做过这样的设想,通过一台超级计算机把价格算出来。在市场经济下,“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决策完全由无数分散的企业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做出,同样消费者(用户)也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决定购买什么、购买多少,看起来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这一切。计划经济的典型代表是前苏联,由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各种产品的产供销计划。但苏联经济的崩溃和苏联的解体证明了计划经济模式的失败。有人认为,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失败在于“计算机”的输入数据非常有限、计算能力也非常低下。如果数据的输入和计算能力解决,计划经济这台计算机就能够高效地解决资源的配置和产品的分配问题。笔者在上学期间的讨论课上,也有同学提出:“随着计算机的性能越来越强大,计划经济是否会变的可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整个经济体产生并能够获得的信息要比以前多得多;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又极大地提高了对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这也是马云认为计划经济能够卷土重来的原因。

但是社会生产问题不仅是信息的收集与计算并据此安排生产。大数据的发展无法实现计划经济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人的需求是随时变化的。对于快速消费品(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能存在一定的消费规律,计划部门可以据此预测需求、安排生产,但是对于更多的产品,重复购买率很低。如服装消费者更喜欢差异而不是雷同,可能只有乔布斯、扎克伯格等少数奇人才总穿同样的衣服;对于手机,我们喜欢更新、更强的功能,除非手机没用多久遗失、损坏,否则很少会有人愿意购买同样的机型。对这些低频率购买且购买意愿不断变化的商品来说,以前的数据就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就算能够通过收集用户数据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出他们的购物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习惯之外的偏离。某个人喜欢吃川菜,但也不排除他偶尔吃次烧烤;川菜最爱麻辣诱惑,也不排除会去渝信、海底捞。哈耶克早就指出,信息是关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local information),因此信息的所有者会对信息拥有优势,需求作为“个体化”的信息是很难被预先精确获知的,信息的完全性不可能达到。此外,即使能够根据收集的大数据预判出需求,但是生产与消费之间具有很大的时滞,更别提从投资到生产设施建成之间需要经历更长的时间,等你的产品生产出来、投放到消费者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二,人不完全清楚自己的需求。现代社会的产品越来越复杂,专业化分工程度越来越高,面对五花八门的产品,用户缺乏专业化的知识,很难准确地描述自己真正的需要什么,特别是对于尚未面世的新产品。因此企业在许多情况下,无法根据积累的数据和大数据分析预判消费者需要什么并做出新产品开发计划,甚至在许多情况下由企业来为消费者解开谜团、引导消费潮流。例如,在2007年苹果手机出现之前,大部分消费者觉得功能机也很不错,根本无法想象还有能搭载这么智能化功能的手机——别说普通用户了,当时手机的王者诺基亚也没想到。在特斯拉的Model S电动车出现之前,也几乎不会有消费者会想象到自己需要一款外形酷炫、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的高档新能源汽车——大部分汽车厂家也都在执着于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使其相对传统汽车具有竞争力。计划部门不可能对没有出现的产品进行计划。

第三,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技术向什么方向演进、什么新产品最受消费者喜爱、什么新商业模式能够最终成功,都是非常难以预测的,这一方面需要千千万万企业的努力,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企业家对市场、对技术敏锐的洞察力。因此,只有数据(哪怕数据再充足)都无法保证创新的成功。正如张维迎所形象的比喻:“汽车出现之前有邮政马车,有关邮政马车运输业务的数据无法帮助卡尔.本茨、戴姆勒和迈巴赫去发明汽车,否则,发明汽车的就应该是马车夫,而不是卡尔.本茨、戴姆勒和迈巴赫。比尔.盖茨创造软件产业,也不是基于已有的计算机数据,否则,创造软件产业的应该是IBM,不是比尔.盖茨。同样,电信数据也不可能告诉马化腾去创造微信,否则发明微信的就应该是中国移动公司而不是腾讯公司”。我们还可以再加一句,零售数据也不可能告诉马云创造淘宝,否则发明微信的就应该是王府井百货、华联超市、苏宁电器等零售商而不是阿里巴巴。

第四,计划经济无法解决激励问题。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人应该还能回忆起,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厂矿企业出工不出力大有人在,就是因为计划经济无法解决激励相容的问题。既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计划部门决定了,那么生产企业只需要完成这个任务并把任务分解下去。同样,基层的员工也只需要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如果说有激励的话,也只是在任务的可计量条件下对完成任务与否这一简单指标的奖励与处罚。但是企业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完成一定的产量,生产工艺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提高乃至新产品的创新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但是这些活动在计划经济下并不是考核的目标——因为如果生产出新产品就会超出事先制定好的计划之外——所以企业及其员工没有激励去做出这方面的努力。这就导致计划经济下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的现象非常突出,企业效率低下。这种问题不仅出现在计划经济时期,在一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国有企业仍广泛存在。

第五,大数据使计划生效的同时也消灭了自己。假设有一个中央计划机构在收集并处理海量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预测全社会的需求,并据此安排生产。但是计划的结果是每个人都接受计划安排的产品,既然是按计划消费,从而也就不会再有新的数据产生,计划或者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数据基础,或者只能不断重复依据之前数据做出的计划,那么整个社会就将成为一个没有变化的社会,生产力也无法获得新的发展。

总之,大数据的发展并不能使计划取代市场,市场竞争、企业家才能仍然是整个经济运行所不可或缺的。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数字过于迷信的“数字拜物教”也可能使企业沉溺于过去的成功产生组织惰性或战略刚性,忽视技术、环境变化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从而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诺基亚、柯达这些曾经辉煌的公司都是因为过于迷信于过去的数据、过去的成功而摔下神坛。大数据只是使使企业更了解自己、了解企业、了解供应商,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安排生产,更高效率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消费者个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参与开发设计自己产品的权力,但企业这么做的动力是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