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逻辑

2018年06月27日来源:《辽宁日报》2018.6.26    作者:黄群慧

全面总结并继续用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曾长期处在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第二产业增长率高达10.9%,堪称“伟大的工业革命”。近段时间以来发生的中美贸易战,表面上看是围绕贸易而展开的,实际上贸易背后是科技,是中国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掌握主动权,美国则要维护其在高科技领域的既有利益,遏制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因此,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折射出两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和相对变化,本质上是中国崛起。辩证地看,这件事也从反面印证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40年,在经济方面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一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入新时代以来,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逐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是坚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改革开放进程的连续性,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四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还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转型,都体现出经济结构高级化趋势。五是坚持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以开放促改革,以深化改革加速开放,从而构建全面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六是坚持充分调动地方发展积极性,允许地方因地制宜探索自己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七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产品市场改革到要素市场改革,从先行先试到总结推广,从沿海到内地,先易后难,统筹推进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继续用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并不断探索形成新的好经验。

正视并集中精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曾经的高速发展也暴露出或遗留下一些问题,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一些区域经济发展不充分。基于工业化水平评价的研究,我们认为总体上我国已经走到工业化后期,但地区间差异不小,最大的能拉开50年的距离。东北地区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其中辽宁已进入后半阶段。

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不充分。一方面,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并长期存在,存在大量“僵尸企业”,另一方面,高端产业发展不够,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占有不足,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等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质量实体经济供给不充分。制造业是核心意义上的实体经济,制造业、农业、建筑业和其他工业加在一起是一般意义上的实体经济,如果把金融和房地产以外的服务业都算上,则属于广义的实体经济。从这个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有下降趋势,其发展速度受到抑制。以2016年为例,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为8.4%,超过美国,这就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所以十九大报告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实体经济占比下降过快,就有过快去工业化的风险。当然,要促进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并非一定体现在占比提高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效率提高上。

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绿色经济发展不充分。经济快速增长客观上给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约束日趋紧张。因此,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

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民生领域发展不充分。具体表现为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没有很好地协同平衡。

用系统思维写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文章

高质量发展应该具有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需要、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一组经济发展特性。对于高质量发展,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GDP增长、三次产业比例、劳动生产率、创新投入、能耗强度、消费对GDP贡献率等综合指标进行衡量。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六方面的战略部署。实际上,这六方面也可以归纳为三大体系:一是动力体系,包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是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国企和国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重点是“一带一路”建设)。二是产业体系,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提高实体经济质量,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重点是推动科技创新)。三是区域体系,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脱贫攻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是京津冀、粤港澳、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可以看出,无论哪个产业、哪个区域,都需要一个根本动力,那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要系统推进动力、产业、区域等体系,从而提升企业发展质量、产业发展质量、区域发展质量,最终迈向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经济体系,是国民经济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协调统一的复杂系统。十九大报告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就需要一个与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相适应的经济体系,即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以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这“六个体系、一个机制”涉及国民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国际与国内、政府与市场以及产业、区域和企业各个层面,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以经济体制为制度保障,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和全面开放体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国民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协同统一的复杂经济系统。

从系统论角度分析,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复杂经济系统,可以从系统的成长动力、要素结构、运行机制、系统环境、发展目标五个方面刻画。从成长动力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依靠创新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驱动产业体系及区域体系的发展;从要素结构看,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高端要素集聚和主导的特征,而且其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各个生产要素以及各个产业、区域、城乡子系统呈现结构协调性;从运行机制看,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高效配置资源的成熟市场化体制机制,体系内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具有活力,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科学有度;从系统环境看,现代化经济体系面临的是全方位开放、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国际化市场环境,这要求经济系统也必须具有动态开放特征,从而对市场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从发展目标看,现代化经济体系追求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实现既具有创新力和竞争力,又具有绿色可持续性和社会包容性的发展。

总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认清其复杂性所在,深刻把握其中的战略逻辑,就能写好这篇大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