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工作创新发展

2024年04月09日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4年04期    作者:高中华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创造与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战略性需求,从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创新发展做出重要部署以及系统规划。

一、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创造与发展

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集成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个重要特征,代表了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和趋势,对人才工作机制的完善以及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循环畅通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指引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这就需要以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中的痛点堵点作为靶点和锚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明确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建立与新质生产力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宽引才渠道,提高引才效率;优化人才使用环境,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在不同领域和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效果。

二是树立系统思维,打造有利于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教育、科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过去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政、相互隔离的情况,但现在,必须打破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壁垒,推动彼此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良性的循环。唯有如此,才能为创造新质生产力提供战略性、基础性支撑。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机制,建立常态化的对话机制和合作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互通。优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创造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是强化协同联动,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推动各项人才工作的持续优化。紧密跟踪科技发展的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搭建符合技术发展前沿的学科载体,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为目标,拓宽引才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发展。以教育和科技为载体为人才创造更多高能级发展平台,搭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人才使用环境,打破阻碍人才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的障碍,为激发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引领驱动作用创造有利环境。

二、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是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发展的生产力,是基于人才红利而非人口红利形成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尤其是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战略主动,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尤其是面向新质生产力以及高质量发展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以创新为立足点,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谋划、扎实推进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优化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本质又在于人才引领驱动。创新人才的开发培育事关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局,需高度重视、加强谋划,着力破除制约创新人才开发培育的桎梏,打破传统学科在人才协同培养上的藩篱与壁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以适应科技创新带来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针对科技创新催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应及时增设前沿科技学科,如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生物信息学等,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学科支撑。对于传统学科,应根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对其进行结构调整和内涵升级,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以质优为着力点,坚持一手抓产业,一手抓人才,形成人才培育开发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质优,而质优的保障则是不断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此,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应以人才结构布局以及区域性和行业性的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兼顾差异化的产业人才需求,既要加强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建设,夯实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前沿领域的人才自主培养基础,又要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引领教育改革,加强复合型、高技能、数字化人才的培育开发,有力支撑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的布局建设、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是以提升生产力先进性为落脚点,构建以学科设置的前沿性、交叉性、应用性以及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契合度为核心的动态评估标准和调整机制。前沿性旨在评估学科设置是否紧跟科技创新趋势,能否较为全面地涵盖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领域,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催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交叉性重在鼓励不同学科在培养人才上形成协同效应,为培育出更多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的平台。应用性则是主要强调学科设置能否与生产实践以及产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是否可以破解长期以来人才产业化、产品化思维欠缺的难题。同时,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发展理念必须贯穿于学科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

三、健全收入分配机制以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人才乘数效应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创造和发展中最为主动、最具乘数效应的关键要素,新质生产力并非简单地通过传统方式的积累和提升而得来,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共同催生。这就需要不断探索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的方式方法以及保障措施,为释放人才乘数效应、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是要建立以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为基础的价值评价体系,为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的实施提供标准。人才是知识创造、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活动的主体力量,基于市场价值和实际贡献给予知识、技术和人才合理的经济回报,不仅是对人才个人努力给予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社会创新生态系统的激励。当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于创新活动。这就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准确衡量和评估人才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中的贡献。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机会。

二是要不断创新价值回报手段,为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的实施提供更多可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才作为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要素,其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对现有收入分配机制进行全面评估和调整,如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股权激励计划,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和贡献,使人才能够通过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创造活动获得与其价值和贡献相匹配的回报。当人才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公正、合理的经济回报时,他们会更加有动力去探索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市场机会,更有可能将自己的知识、技能、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到新质生产力的创造中去,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快速流转和高效利用,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优化提供强大的动力。

三是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的实施提供保障。如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等多元激励措施,为创新者提供及时的经济回报,让敢于承担风险、勇于自由探索的人才看到创新的价值和潜力。然而,创新总是伴随着风险,而失败也是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有助于促进社会对创新失败的包容和理解,为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当创新成功时,能够获得及时且丰厚的回报;即使创新失败,也能够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宽容。这不仅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一批敢担当、勇作为、善创新的优秀人才,而且有助于塑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励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