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工业经济在稳增长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延续向好态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加快,民营经济活力增强,扩内需政策效果显现。不过也要看到,工业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供给体系结构性短板突出,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等挑战。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既要平衡短期美国通过关税极限施压等外部环境带来的冲击,通过全方位扩需求努力实现平稳增长,又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需适配性,进一步发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压舱石”和“发动机”作用。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仍是重中之重。各地区各部门要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落实。特别是地方政府需结合区域经济特点,精准施策,通过“真金白银”投入与机制创新,切实释放消费潜力,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支撑。要因势利导探索切实方案,通过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家居等数智化新型消费,培育壮大绿色消费、银发经济和大健康消费,拓展低空经济、水上船艇运动等消费场景,打造新型消费增长极。同时,健全新型消费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测试体系、认证体系和标识体系等制度性基础设施,提高消费者对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的认可度与辨识能力,支撑新型消费市场规范化发展。需要把握好投资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进一步引导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由规模导向转向创新导向,摆脱“GDP锦标赛”思维,切实发挥财政补贴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及首发性、现象级智能产品创新方面的激励作用。以城市更新为契机,鼓励企业以揭榜方式建设数字消费场景功能区,结合定点消费补贴,培育集休闲、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智化消费综合体。
其次要增强供需动态适配性。一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柔性化水平,满足消费者高性价比需求。做好政策托底工作,畅通低效率产能的退出渠道。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规模化应用,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填补高端供给缺口。建立需求侧牵引机制,通过政府采购首购制度、创新产品保险补偿等手段,加速创新产品市场迭代。二是构建数据驱动的动态供给体系。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消费端数据与生产端数据,构建需求预测模型和柔性生产系统,实现快速响应,减少库存积压。建立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推广“优品认证”“碳足迹标签”等市场化质量信号,增强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三是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工程,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标志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提高新产品、新服务的供给能力,引领新产品、新服务成为投资与消费的新宠甚至“爆款”。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性地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在长三角、大湾区和京津冀等地区率先孵化培育发展一批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集群,引领和主导世界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创造和引领未来创新型需求。
同时,需注重多措并举稳外贸外资。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市场,建立区域性跨境电商服务网络,推动优势产能“抱团出海”,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设计中心,深度对接国际标准,开发符合不同市场需求的差异化产品,同时通过海外仓布局缩短供应链响应周期,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优化外资结构。及时出台针对性政策。加大出口退税力度,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设立外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等。同时,进一步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兴业。进一步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为外贸外资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法律环境。
此外,继续提升“两新两重”政策效能。一是优化“两新”政策。将补贴政策的支持范围扩展至服务消费。相比于耐用品消费而言,服务消费金额小、黏性强,消费补贴政策支持服务消费所带来的“透支效应”相对有限,甚至存在“长尾效应”。通过发展“互联网+”服务、推动美食集群发展、提升家政服务员技能、沉浸式文化和旅游消费、盘活体育场馆场地资源等具体措施,满足个性化需求,激发细分市场的规模化潜力。二是实行补贴预拨、优化兑付流程等举措,进一步纾解企业垫资压力。将消费补贴政策与其他政策相互联动,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支持企业探索“互联网+回收”新模式,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打通地区间的补贴壁垒,实现政策的拓展与优化。三是加强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坚持“国家所需与地方所能”相结合,增强项目谋划与统筹,合理布局新兴领域和预防潜在风险点。健全全链条全周期项目管理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估,实现项目可查、责任可追、资金可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