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1 8
中国工业发展论坛
观点集萃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将于2018年12月24日举办第七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暨“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学术研讨会,就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中国工业发展成就和经验、未来发展方向等重大议题展开研讨,届时还将发布《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8》。以下为本次论坛观点集粹。
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转变
李晓华 李雯轩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建立了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国,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也经历了从价格优势到规模优势,再到创新型制造优势的演变过程。中国制造业各个阶段的竞争优势既建立在当时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条件之上,同时也在推动资源禀赋、产业配套和技术水平的转变,从而孕育出新的竞争优势。一个阶段的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也是下一阶段竞争优势的孕育过程,而且影响上一阶段竞争优势的因素在下一阶段仍然会发挥作用。
丰富的劳动力供给与制造业的价格优势。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与工业化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大力量劳动力被锁定在农业和农村,意味着充裕的低成本劳动力供给和低廉的工资水平。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20年代80年代初期出台的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符合当时资本稀缺、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较好地适应了城乡居民快速增长的消费需要;20世纪80年代迎来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产业链环节向国外转移的浪潮,改革开放正好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使得丰富的劳动力供给与低廉的工资水平优势得以发挥,并形成了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和低价格优势。
发挥比较优势与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发挥劳动力丰富和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资金快速积累,规模迅速扩大,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购买力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向中国。市场的扩大、投资的增加又进一步加速中国制造业规模的扩张。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激发了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创新创业日趋活跃,新企业不断涌现。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的成本和效率,为低成本真正转化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产业规模的扩大本身意味着产业配套体系的完善,而产业配套体系的日趋完善又反过来强化了中国制造的优势,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加入WTO使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进一步得到释放。
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创新型制造优势形成。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红利消退、生活成本提高等因素的推动,中国工资水平呈持续快速上涨之势,但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依托完善的产业配套、较高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以及强大的工程化和制造能力,中国制造业形成了将复杂的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成为最终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的能力,即“创新型制造优势”。通过将传统的低成本加工制造能力、产业配套优势和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中国制造的产品虽然不是技术上最前沿的、成本也不是最低的,但是能够以足够低的成本生产出中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这是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与技术水平更高的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能力。
未来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理念的变化对中国经济提出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要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也需要进行重构。与前三个阶段相比,中国低工资的禀赋条件已经发生逆转,但产业配套体系非常完善,制造企业拥有强大的快速商业化能力,而且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从原来的以模仿为主到引进消化再创新为主,当前正形成越来越强的原始创新能力,这些因素结合到一起就为未来综合竞争优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