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新时代服务质量强国建设的质量教育体系构建

2019年09月26日来源:《产业经评论》2019年04期    作者:覃毅

摘要:新时代我国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亟需与之相匹配的质量教育体系来保障高质量人力资本供给。构建新时代服务质量强国建设的质量教育体系,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我国质量教育的功能定位体现在:人口质量教育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行业质量教育助推制造业调整升级;企业质量教育夯实企业竞争力。基于上述三大功能定位,应从三个维度构建新时代质量教育体系,即打造嵌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人口质量教育,多样化终身学习型的行业质量教育,以及“干中学”相结合的企业质量教育。

关键词:质量教育;质量强国;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推动新一轮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研究——基于新时代和新工业革命的视角”(项目编号:18VSJ05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项目编号:16AJY011);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项目“中国高质量发展战略”。

 

从最近国际形势看,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美方试图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及其在全球的技术引领,受此影响,以往正常的赴美求学通道以及美资企业技术外溢渠道遭受来自美方的阻力。为应对这一外部环境变化,我国亟需加大高技术人才培养和核心技术创新。从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质量强国建设是重中之重,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质量教育体系来有效保障人才支撑。

关于质量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7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系列论述,对于新时代我国质量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构建新时代服务质量强国建设的质量教育体系,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亟待理论界深入研究。

一、新时代质量教育的功能定位

近年来我国从战略高度提出通过“三步走”实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制造强国战略,质量强国无疑是制造强国的重要体现和主要抓手,其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凸显。为了服务于更高发展目标,需要重新认识质量教育的功能,充分体现其新时代下的战略定位。

(一)人口质量教育服务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张。放眼世界,两位数的增长率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林毅夫等,1999)。这其中,“人口红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蔡昉,2010),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为工业尤其加工贸易生产提供了丰富的低价劳动力(见表1)。这种以规模和速度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增长,对人力资本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

1 外出农民工与经济增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现实状况是,以跨国企业投资设厂或订单需求引致的工业生产,往往是按照程式化的流水线操作,而且为防止核心技术外泄,在分工和工种设置上尽可能细分,从而提高了专业化程度。如此一来,流程对每个工种和工人的工作要求相对细分和固定,经过简单的职业培训,低技能产业工人便能胜任绝大多数流水线操作。

因此,这个阶段的质量教育以培育适合流水线操作的低技能产业工人为主。

然而,现阶段我国已成为全球工业第一大国,国民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劳动人口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全国职业供求关系见表2),相应的质量教育自然被要求赋予新时代的特征。

2 全国职业供求:求人倍率

资料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

 

高质量发展,从生产端看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品附加值不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部分关键技术环节仍然受制于一些发达国家,并且又受到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更低要素价格而引发的产能竞争,面临日益严重的“双端挤压”风险(黄群慧,2015)。在这种局面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对于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另一方面,纵览20世纪美日德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重视质量是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普遍规律(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11;林忠,2016)。对此,提高我国人口质量,尤其是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方能与建设质量强国进而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相匹配。因此,从提高人口质量角度,新时代质量教育必须突出创新能力,要深刻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突出位置,把创新教育贯穿始终。

为此,服务于国民经济高质量的质量教育应该体现在提高人口质量上,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构建多层次国民教育体系,优化人口结构(蕴含技术知识结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二)行业质量教育促进制造业调整升级

立足国民教育的人口质量教育,侧重于通识教育和系统性理论学习。然而,工作实践中,更多的质量教育是通过加强行业内部学习交流、开展职业培训等方式来实施,侧重于实践指导和分散式专业应用训练。相对来说,这种行业质量教育强调问题导向,专属性和针对性更强。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调整升级的关键期,一方面要应对发达国家制造业振兴的挑战,另一方面要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动能培育。制造业部门亟需在创新能力和市场渠道上重点突破,尤其是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林忠钦等,2017)等方面。

对于技术升级,制造业需要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进展,通过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集中社会和业界优势资源攻克一批具有全局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建设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与行业质量相关的专业化服务,包括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林忠,2016);提升制造业标准化,积极参与行业的国际标准制定,等等。

对于品牌建设,制造业需要打造行业品牌质量和集群品牌质量(覃毅,2018)。通过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在行业内普及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组织开展行业或集群内工艺优化行动;加强和完善行业质量监管,提高行业质量自律;行业或集群建立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因此,从提升行业质量角度,需要体现行业和区域特征,深刻认识到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对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行业和产业集群调整升级的重要作用。

为此,促进制造业调整升级的行业质量教育应该侧重于,构建与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相适应的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将质量教育贯穿在行业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环节。

(三)企业质量教育提升产品和企业竞争力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层面的质量教育直接关系到宏观层面人口质量教育和中观层面行业质量教育的最终实施效果。可以说,企业质量教育与制造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竞争力。

决定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产品市场竞争力,其核心体现在产品质量优势上。为了提高生产质量,企业需要开发和引进先进生产线,雇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其中包括从事质量检测、品质管理等依附于生产的、承担重要辅助工作的职员。这些产业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所具有的人力资本,随着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和掌握复杂劳动技能。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技术正在冲击并改变着传统产业组织形式,一些新型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协同创新和跨界融合逐渐成为经济中的新模式、新业态,这对产业工人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从加强企业质量角度考虑,应强调以人为本,加强产业工人业务操作训练,促进管理人员做好适应企业发展特征的产品质量管理等日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为此,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企业质量教育应立足于企业社会责任,完善员工职业化培训,主动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模式、新业态,把企业员工终身教育作为增强企业员工归属感、学习先进知识技术进而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内容。

二、构建新时代质量教育体系

由上可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对未来人力资本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就促使我国质量教育的功能定位发生变化,对应国民经济的不同层面,主要体现在:人口质量教育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行业质量教育助推制造业调整升级,企业质量教育夯实企业竞争力。基于上述三大功能定位,未来我国应该从以下三个维度构建新时代质量教育体系。

(一)嵌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人口质量教育

新时代我国质量教育体系的第一层级,是基于国民教育体系、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口质量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是一个包含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系统,包括五方面教育,即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质量教育应贯穿整个国民教育体系。

第一,基础教育。在义务教育等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把质量文化根植于每个接受教育的公民心中。

现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其受众是每一个劳动者乃至企业、产业和整个社会。对于个人,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对于企业,工匠精神就是守专长、制精品、创技术、建标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于社会,工匠精神就是讲合作、守契约、重诚信、促和谐、分工合作、协作共赢、完美向上的社会风气(李海舰,2016)。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走向应试教育,在高考“指挥棒”引导下过多偏重知识教育而忽视动手能力的锻炼,恰恰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动手能力和树立钻研精神的重要时期,由此造成国民教育错失了普及质量意识的教育黄金期。为此,应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尤其要加快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推广开设劳动技术类课程,寓教于乐,在丰富多样的课堂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第二,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阶段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的核心环节。这一阶段质量教育的目的突出体现在培养高端科研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型人才。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逐年增加,提高了整个国家的受教育程度,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培育了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然而,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问题愈演愈烈(陈正权和朱德全,2017),这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出现了深层次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忽视了应用技术教育,导致所学知识脱离了实际应用需求,无法与生产实践有效衔接;另一方面,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研究型人才,这一人力资本短板是造成制造业技术升级受阻的重要原因,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在很多制造领域依旧无法突破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封锁。因此,需要加快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优化教育结构,同步推进研究型高等学校和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建设。

对于研究型高等学校,质量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人才技术创新能力上,针对的是通过高素质就业促进技术进步,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应加强基础研究,努力探索未来技术前沿和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继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开展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等等。

对于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质量教育应侧重于技术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具体应掌握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重视与质量相关的法律教育和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等等。

可见,上述两类高等教育各有侧重,理应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高精尖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中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部分,加强职业教育中的质量教育,就是要培养一支高质量素养技能人才队伍。

近年来,质量教育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施策重点。2016年7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印发的《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强化质量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完善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的质量素养。2017年2月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委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也提出,在职业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增加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和质量管理知识内容,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设立质量相关研究机构,开展质量科研,开发质量素质提升课程,面向社会开展质量教育。

可见,由于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定位于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因而推进职业教育尤其工程类专业中的质量教育,具有充分必要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然而,目前我国质量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现象,比如检验检测、标准等质量技术基础知识和质量管理相关工具没有系统性,散见于各种课程中。为此,应该加强职业教育中质量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即根据质量实践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分设通识质量教育和专业质量教育(王山和姚雷,2017)。利用公共课程培养质量意识,夯实基本质量知识,包括质量检测、标准、认证、管理等一系列基础性知识和相关法律伦理等基本知识的系统训练;专业课程则强调实用性质量技能的个性化培养,应该突出专业知识技能与质量知识技能的充分深度融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上增加社会实践,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专业质量教育工作,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引进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走进课堂,加大实用、前沿质量技能训练,培养一批掌握全面扎实的系统性质量知识、同时具备过硬质量技能的高质量素养人才队伍。

(二)多样化终身学习型的行业质量教育

通常人力资本积累主要通过国民教育体系获得,但如今信息时代的知识和信息更新速度呈指数级增长,终身教育逐渐成为职业阶段劳动力再生产和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形式。因此,应提倡终身学习型的质量教育,而且这种质量教育与职业关系紧密,具有明显的行业属性,应结合行业特征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行业质量教育活动。这其中,行业协会可以作为行业质量教育主体,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第一,行业质量技能培训。在此前的机构改革中,主要制造业部门的主管机构由部级行政单位转为事业性质的全国性工业协会,统一归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分管,自此,全国性行业协会成为工业部门各行业的重要自律性组织,在落实政府政策指导和解决企业发展问题上发挥了重要协调机制。其中,这类行业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组织行业内部的质量技能培训。长期以来,行业协会重视行业管理,在技改、会展、咨询等方面做了大量服务工作,但在行业培训尤其是质量培训方面有所缺项(吴志勇和李森林,2008)。为了更好服务于制造强国战略、建设质量强国,行业协会应承担起行业质量教育职能。

首先,应该规范和完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从业者质量知识和技能的测试和认定。在全国性的从业资格考试中加大对质量内容的考察,将有效引导从业者对质量基本知识的积累和技术操作能力的熟练掌握,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国民教育体系培养效果的实践检验。

其次,应该加大前沿科技理论和先进制造技术在岗培训。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发明开始应用于智能制造,技术进步将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向前发展。因此,行业前沿技术的更替和应用将极大地促进生产技术的改造升级,这是影响制造业质量的重要技术支撑,尤其一线技术骨干将直接感受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冲击,必须加强必要的针对前沿技术及其产品质量培训,在知识储备方面注重及时更新,积极应对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第二,行业质量评比活动。行业质量教育除了通过培训的方式,还可以由行业各级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质量评比活动,如知识竞答、质量标兵、技术表彰、先进管理评选等。这类评比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全行业各类质量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树立行业标杆,有助于企业间交流和明确行业定位,认识差距,发挥优势。

行业质量评比活动,既可以单独举办,也可以与质量教育培训相结合,增强质量教育的趣味性,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际。通常,行业协会组织的质量评比活动,经常设立在专业优势明显、产品质量卓越的产业集群,既代表行业先进质量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准,也有利于彰显产业集群的品牌质量。

因此,行业质量评比活动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延申和补充,不仅能够检验质量教育效果,而且加强了行业内从业人员间的质量经验交流,也丰富了员工职业生活。

第三,行业自律性质量监管。行业质量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加强行业自律,通过自律性质量监管约束行业内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系列恶性产品质量事件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同样的问题会在行业内多个企业集中爆发,往往不少企业都被发现存在类似的质量问题。这就反映出行业质量监管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问题存在普遍性和集体特征。面对这类严重质量问题,主管部门会采取一定的行政和法律措施处理事件;同时,产品质量监管越来越呈现出社会化趋势,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尤其是行业组织,应该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提高行业自律,保障行业质量和维护行业声誉。

为此,应该将行业自律纳入国家质量监管体系,在政府直接监管的重点商品之外引导市场多主体共同参与质量监督。

(三)“干中学”相结合的企业质量教育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也是继加强国民教育和行业教育后直接决定产品质量好坏的底层的质量教育主体。这一层级的质量教育侧重质量管理,先进且有执行力的品质管理是打造优质产品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员工质量教育培训则是与国民教育和行业培训一脉相承的、更具企业个性化特征的质量教育。

首先,关于企业质量管理。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都存在着质量管理,每个环节如管理者承诺、产品和服务设计、供应商质量管理、流程管理、管理标杆等方面都应加强质量教育(刘杰,2008)。第一,管理者应承诺消费者会加强质量管理、做好质量改进和保障工作,承担质量管理责任。因此,需要加强企业不同层级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企业内部自上而下重视质量的企业文化。第二,设计环节提高产品和服务设计质量,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严格遵循产品设计的质量标准,这是企业质量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高低。因此,需要在产品和服务设计环节强调质量第一,设计生产高质量产品。第三,优化供应商质量管理是完善产业链配给、控制产品原料和中间品质量的重要措施,这是决定能否生产高质量产品的重要保障工作。因此,需要严格把控采购品质量,建立良好融洽的合作伙伴关系,保障产品供应渠道通畅高效。第四,高质量流程管理,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资源、有效降低残次品率。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改造和优化企业流程管理制度和模式,促进高效的全流程质量管理。第五,树立质量管理标杆,推广科学适宜的质量技术和方法,通过良性互动的企业竞争,促进先进质量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应用普及。可见,企业质量管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是落实质量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其次,关于员工质量教育培训。这是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水平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体现,有必要单独列出,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予以强调。

员工质量教育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行业培训有很多相同的内容,相互交织构成更加完备的质量教育体系。然而,现实中,企业对包括质量培训在内的员工培训并不重视,而且表现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投入的培训经费反而不如中西部地区高;即使制定了员工培训计划的企业,其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普遍很低,更别提质量教育,情况更不乐观(“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报告”课题组,2017);而且还存在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中国质量协会,2017)。这些现象与我国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品牌竞争力低下等现实情况是相符合的。因此,当前建设质量强国,应该积极引导制造企业加大质量培训经费投入,把员工质量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在强调学历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在岗技能训练,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质量教育。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的服务于质量强国建设的新时代质量教育体系,分别对应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为人口质量教育、行业质量教育和企业质量教育三个层级,内容包括国民教育体系中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的质量教育、以促进制造业调整升级为目标的多样化终生学习型的质量教育、以企业质量管理和内部员工培训为核心的质量教育。相应地,这三个层级的质量教育分别侧重于质量文化法律教育、质量技术教育,质量技能培训、质量自律,质量管理、质量社会责任。

三、推进新时代质量教育发展的政策保障

为了深入推进我国质量教育、构建新时代质量教育体系、为推动我国质量教育迈向新阶段提供有力政策保障,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

第一,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中国工匠”。质量教育是培养正确价值导向的重要阵地,积极发挥各层级质量教育的引领作用,动员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应加强政策引导,把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高质量、优品牌的产品是促进国内消费升级的供给端保障。应该强化质量监管,健全质量标准,加大质量违规违法成本,对于各类质量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惩治恶性质量问题企业,维护群众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应该在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部门、教育界、行业界等领域鼓励和表彰在做优质量上有良好表现和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激发社会各界学习“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培育一批各领域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工匠”,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第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全面提高国民教育中的质量教育水平。国民教育是整个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关键环节,必须在这一教育阶段和培养环节对质量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应该在深化国民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突出质量教育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比重,在高等教育中突出高端前沿技术知识和质量技术的教学和培养,在职业教育中强调先进质量技术知识教育和过硬质量技能训练,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培养一批掌握质量知识和质量技能的教师队伍。应该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充分利用全社会质量领域的优秀组织和人才,鼓励走进课堂“言传身教”,让多元教育主体成为质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强化行业组织质量自律,加大财政对行业质量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行业自律是质量提升在实践环节的重要机制,必须强化行业质量自律性。应该加强行业协会在其中的组织动员作用,积极开展行业内实用性强的质量技能培训。对于违反行业质量自律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业内警示和劝诫,建立行业质量评价监督和奖惩机制。同时,为鼓励行业组织积极参与推动质量强国建设,各级财政应该给予一定的专项财政资金配套,支持质量宣传和品牌建设等工作。

第四,组织企业质量管理培训,鼓励企业实施和健全员工质量教育培训计划。应该高度重视企业质量培训,组织开展企业管理层和技术骨干的质量管理培训;同时健全员工质量教育培训计划,敦促计划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04):4—13.

[2]陈正权,朱德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内容和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7(02):23-29.

[3]黄群慧.中国制造当积极应对“双端挤压”[N].人民日报,2015-6-25.

[4]李海舰,徐韧,李然.工匠精神与工业文明[J].中国经济学人,2016(04):68-83.

[5]林忠.中国制造2025与提升制造业质量品牌战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04):4-9.

[6]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 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林忠钦,奚立峰,蒋家东,郭政,刘颖,潘尔顺,赵亦希,李艳婷.中国制造业质量与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7(03):20-28.

[8]刘杰.质量管理实践的量表检测与开发[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03),79-83.

[9]覃毅.品牌主导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路径探析[J].经济学家,2018(05) 77-86.

[10]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质量提升与国家强大——日、美、德质量经营战略及其启示[J].上海质量,2011(04):31-33.

[11]王山,姚雷.对高职院校开展质量教育的思考[J].上海质量,2017(09):58-60.

[12]吴志勇,李森林.行业培训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J].继续教育,2008(06):5-8.

[13]“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企业员工培训现状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7(06) 48-55.

[14]中国质量协会.中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蓝皮书(2016)》[M].人民出版社,2017.

 

覃毅.新时代服务质量强国建设的质量教育体系构建[J].产业经济评论,2019(04):78-8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