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年07月02日来源:《企业经济》2024年06期    作者:张其仔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的新提炼和新概括,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需要从发展理念、构成要素、产业形态和宏观态势上进行理解和把握。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应从把握和利用新时代要素禀赋升级、技术创新逻辑、产业分工逻辑、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逻辑以及经济发展规律出发,以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驱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1ZDA023)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项任务就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既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如何发展和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问题,也回答了我国实现现代化、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物质技术基础问题,为我国参与、推动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

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后,立刻引起了学界热烈讨论。学者们从新质生产力提出的重大意义及深刻内涵(周文和何雨晴,2024[1])、主要特征(贾若祥等,2024[2])、形成逻辑(任保平,2024[3])、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张森和温军,2024[4])、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杜传忠等,2023[5])、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周文和李吉良,2024[6])、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系(洪银兴,2024[7])等角度展开了积极探讨。张林和蒲清平(2023)[8]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高质量新型生产力,反映了新时代生产力由“量”的积累转向以“质”的突破带动“质量”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高度重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张其仔,2023[9]),而新质生产力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生动力(王飞等,2024[10])。郭晗和侯雪花(2024)[11]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数字智能时代关联,能够在产业结构高端化、生产流通智能化、核心技术自主化、数字实体融合化以及产业发展低碳化等方面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有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为本文研究拓宽了思路,但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不久,仍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理解和把握。本文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与政策举措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主要特色表现为:一是从发展理念、构成要素、产业形态和宏观态势四个层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时代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二是围绕如何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从技术创新性突破、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理解和把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使然。制约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因素很复杂,对这些复杂因素进行分析则需要分析主线,而这个主线就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对各种复杂因素的分析才能更明晰,解决问题才能事半功倍。如何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需要深刻理解我国的主要矛盾。1956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如经济生活中供需关系的变化就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从供需关系上看,经济发展表现为供需之间的循环互动,二者之间如果相互作用发挥有力,就能起到互补放大效应,经济发展也就更为顺畅,如果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其表现形态上则可能表现为需求不足或供给不足,此时经济发展就会出现困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供需实现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着力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好坏是由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人的积极性能否得到发挥、发挥到什么程度,则与激励有关。企业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与预期能获得的回报正相关,企业的投资预期才不会转弱,而企业投资的回报则与需求相关。这要求企业投资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必须与有效需求关联起来。不能与有效需求关联起来的投资既可以源于供给侧,又可以源于需求侧,前者包括供给侧生产或提供需求方不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后者则包括有效需求不足使得供给侧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不能在市场上实现价值。当前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存在于供需之间的循环过程,包括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和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这些问题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叠加。为此,既需要在短期采取逆周期的调节措施,也需要采取加快发展新质生力的办法加以解决。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长期来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摆脱两类桎梏:一是边际报酬递减的桎梏。为了突破边际报酬递减的桎梏,西方经济学进行了系列探索,如分工带来的收益递增、边干边学、外部性带来的收益递增、创造性破坏带来的递增、新经济带来的收益递增等。然而,从供给端突破报酬递减的桎梏需要相应需求变化相配合,因为供给侧的收益递增可能带来产能过剩,从而导致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失去继续生产的动力。如果供给不能内生地创造需求,需求的约束就无法解除。扩大需求可以是外生的,也可以是内生的,但对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言,只有增强扩大国内需求的内生动力,需求的扩大才可以成为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经济发展能够摆脱边际报酬递减的桎梏,经济就能无限地持续增长并创造需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二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桎梏。为了扩大需求,西方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很多短期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可以用以解决短期需求不足的问题,却无法突破边际效用递减的桎梏。任何突破投资边际报酬递减的供给侧突破,都需要同时突破边际效用递减的桎梏才能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因此,任何供给侧突破都只能构成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边际效用递减之所以成为从供给侧突破对经济增长约束的原因在于:劳动是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要素,消费者需要在劳动和闲睱之间进行权衡,如果消费者无法从劳动中得到任何效用,就会失去劳动的积极性。所以,任何供给侧的突破如果不能同时带来边际效用递减上的突破,则无法支撑其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两大桎梏的根本途径。

三、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一)从发展理念上理解和把握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新发展理念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落实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新发展理念管总体、管方向、管大局,理解和把握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二)从构成要素上理解和把握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要理解和把握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理解新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时代特征。全球正在经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在此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必须符合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方向和根本特征。对于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根本特征,有着不同的看法(详见表1),但归纳起来可概括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四个方面,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内涵应包括这些要素。作为新质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新型劳动者,不仅是一种高素质的劳动者,接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而且必须是一种能创造、掌握和运用新型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劳动者。

1 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相关的典型概念

注:根据相关文献[12]整理得到。

 

(三)从产业形态上理解和把握

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要素只有和产业发展联系起来,才可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构成新质生产力的要素要真正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将其投入到生产过程,经由产业发展来推动。与此同时,要素的质量也可以通过产业发展得到不断提升。以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劳动者为例,其制造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必然会随着其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时间的增长而增长。同时,新质生产力因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因此,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把握和理解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理解和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四)从宏观态势上理解和把握

从宏观态势上看,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其核心标志为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新质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业体系的建设,最终都要落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上。因此,新质生产力发展得如何,最终要看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得到大幅度提升。从经济效率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在2000—2020年间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这表明从宏观来看,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较低。

四、理解和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一)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其目标为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和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2)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其目标为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和前瞻谋划未来产业。(3)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其目标:一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企业;二是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三是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4)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设施体系。其目标为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和构建现代能源体系。(5)发展数字经济。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其目标:一是不断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二是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二)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征

一是向高端化迈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增强重点环节和核心部件的国内自给率,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品和中间品市场占有率。大力开发新产品,在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从质量和产品上看,就是要引导企业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二是向智能化迈进。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三是向绿色化迈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五、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与政策举措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由此,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要分析和把握数字经济时代要素变革规律、技术革命性突破规律和产业转型升级规律,根据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一)把握和利用数字经济时代要素禀赋升级规律,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数字经济时代,其劳动、资本具有时代性,突出特点表现为:数字要素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形态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其中,人工智能对要素禀赋升级的影响更大,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通用技术。Louis A.Del Monte(2014)[13]把人工智能的发展分为四个25年。第一个25年:一台只需支付1000美元(以1999年的美元计算)的计算机,其计算能力可与一个人的大脑相当,人工智能在一系列领域得到应用。第二个25年:计算机的能力足以与人脑匹敌,其计算能力甚至超过人脑;到21世纪中叶,人工智能将进入引爆点,智能机器可以自行实现技术进步。第三个25年:人工智能将全面超越人类,成为地球上最聪明、能力最强的生命形式;人工智能将进入自我演化周期,下一代比上一代更聪明,能力更强。到21世纪的最后25年:人类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与机器的分界线将不复存在,机器将获得与人类同等的法律地位。理论可以证明,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替代一般性劳动,而且可以替代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张其仔,2019[14])。在这一背景下,劳动力成本很难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学习与创新能力将成为影响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学习与创新能力是知识资本的存量与激励的函数。知识资本的存量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量的方面受产业规模、教育规模和人力资本规模的影响,质的方面包括知识的多样性、基础知识所占比重、人力资本的质量等。为了提升社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一是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要加快制度型开放,以便有效地利用全球的知识资源。三是重视学习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同的产业对学习与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不同,与其他产业相比,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社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提升作用较大。四是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人才。五是要提高学习与创新的回报率,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六是要通过构建人力资本与人工智能的互补性优势,塑造要素竞争新优势,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新型要素支撑。

(二)把握和利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逻辑,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

加快技术革命性突破需要分析和把握新时代的创新逻辑。新质生产力是由创新主导的,新时代创新具有新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创新具有时空压缩型特征,一方面表现为创新链的短链化。具体而言,知识生产、技术开发、产业化和市场化形成非线性、网络状、循环化的创新环路,创新的收益回报周期压缩,不少技术的生命周期发生变化,直接从萌芽到爆发再到衰落,没有成长或成熟期环节,创新叠代的速度加快。另一方面表现为创新空间压缩化。创新链参与主体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创新链上的政府、企业乃至用户等通过实体或虚拟空间参与整个创新生态的塑造过程,可跨时空、跨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数字经济时代推动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并在创新中赢得优势,需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创新逻辑的变化。第一,发挥政府加速器的功能。一是进行场景创新。场景创新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通过创新链的短链化、多元创新主体的空间密集化、供需协同联动化,使知识生产、技术开发应用、产业化和市场化形成非线性、网络状、循环化的创新环路,促进教育—科技—产业加速循环。政府可以加强示范型场景创新建设,发挥好示范型场景的引导作用,同时建立多样化场景实施机制和场景动态调整机制,避免场景锁定。此外,也可以充分发挥虚拟创新平台的作用,通过虚拟创新平台建设,压缩创新链主体的时空距离,使各类创新主体(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乃至用户等)通过虚拟空间开展超时空、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第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产业分工协作的加速器效应。应优化产业分工协作关系,积极破除阻碍深化分工合作关系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降低交易成本。如进一步消除地区间的保护主义壁垒,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关系深化,为产业的分工协作提供空间载体;严格保护所有者合法权益,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为专业化分工协作提供体制机制激励;大力提倡契约精神,提升社会资本水平,为分工协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产业链创新链分工背景下,个别创新的效益需要其他环节同步实现,才能更好发挥创新的价值。第四,推动开放式创新。创新的时空压缩型特征既为推动开放式创新提供了动力,又为开放式创新创造了条件。在压缩型创新时代,只有充分调动全球最优秀的资源和推动创新,才可能在创新竞赛中处于有利地位。第五,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等,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

(三)把握和利用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逻辑,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虽然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一些国家推行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全球的产业分工面临冲击,产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但全球产业链分工深化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一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为降低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成本提供了条件。二是经济体通过专业化分工能够获得分工收益并充分利用好溢出效应,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从发展中国家来看,其战略从进口替代型转变为出口导向型,再转变为融入全球价值链型,融入全球价值链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三是从国际竞争看,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深化“再工业化战略”的新方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西方国家开始推行“再工业化战略”,虽然总体而言并不成功(表现为主要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占全球出口的份额没有出现明显反弹),但发达国家并没有放弃再工业化的努力,而是调整再工业化战略,从过去的产业竞争战略转向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战略,力图通过结构性势力控制关键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因此,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把握和利用好数字经济时代产业链供应链升级逻辑,促进产业深度转型。

1.实施差异化的推进治理结构优化策略

产业链供应链可以分为市场型、关系型、从属型、一体化型、模块型等。一体化型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提升需培育具有世界一流管理水平的企业。市场型、关系型、从属型、模块型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都离不开“专精特”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撑。关系型、从属型和一体化型产业链供应链的建立需要培育主导企业,发挥主导企业的作用,同时要防止出现垄断和掠夺性行为。具体而言:第一,市场型产业链供应链治理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提升这种类型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关键是要理顺价格机制,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第二,关系型产业链供应链治理机制的核心是社会资本,推动此类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关键是推动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发展先进的产业集群。第三,从属型产业链供应链中采购商处于主导地位,提高主导企业的协调和控制能力是此类产业链供应链治理机制的核心。第四,一体化型产业链供应链的特征是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都集成于企业内部,其现代化依赖于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第五,模块型产业链供应链中供应商按客户要求的规格进行生产,信息交流强度大、要求高,提升这类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是提升信息交流技术和标准的现代化。

2.选准驱动建立有效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力点

从驱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初始动能看,驱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可分为供给驱动、需求驱动、集群驱动、关键技术驱动等不同类型。其中:供给驱动型的着力点应放在培育有竞争力的生产商上;需求驱动型则需要把着力点放在培育有竞争力的采购商、零售商上,把超大规模内需这个战略支点的作用发挥好;集群驱动型着力点应放在培育有全球竞争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集群上;关键技术驱动型则需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基础科学中心建设以及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公司、区域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上,发挥好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

3.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新形态作用的发挥

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地区)竞相出台各种政策提高本国(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安全水平,以安全引领发展(如美国)或发展引领安全(如印度、越南)再或安全和发展兼顾(如欧盟),导致传统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基础受到冲击。因此,应进一步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新形态作用的发挥,科学制定和有效运用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新策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4.建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有效治理体系

在建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治理体系上,美国主张划小圈子,建立一种不平等的全球治理体系。产业链供应链是一种分工协作关系,其合理与否、发展方向及模式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美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战略由于企图人为割断国家间的经济联系,短期内会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造成巨大冲击,长期来看,由于其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及全球经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形成相互深度嵌套的客观事实,不能充分发挥各经济体的优势,长期也难以持续。在建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治理体系上,中国主张建立一种合作共赢的平等治理体系,有利于实现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治理体系融通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5.把握和利用阶段转换特征

理解和把握好结构变迁规律,避免和防范产业转型升级风险。从结构变迁特点看,我国处于工业化转段期。从表2可知:工业化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工业化阶段I(二元经济时期)、工业化阶段II(后刘易斯时代)、工业化阶段III(优劣并存)以及工业化阶段IV(被追赶的阶段)。当前,中国正处于第三阶段,产业的异质性、优势和劣势并存是这个时期的最主要特点。在这个阶段,存在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优势难以发挥,劣势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产业外迁、产业竞争力不足,进而引发企业衰退的风险。为此,一方面要重点注意结合产业实际,科学有效地跨越阶段。如充分发挥好“双面优势”(张其仔,2021[15]),通过培育生产复杂性相对较高、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产品的能力与低收入国家开展合作,同时利用成本较低的优势与高收入国家进行合作。从技术演变的角度看,我国仍处于新旧技术交叠期,这个时期较容易出现经济泡沫,实体经济金融化。为此,要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有效结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工具,为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为增量创新和分散风险提供服务,增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的弹性。

2 不同工业化阶段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周文,何雨晴.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与新路径[J].财经问题研究,2024,4):3-15.

[2]贾若祥,王继源,窦红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J].改革,2024,3):38-47

[3]任保平.以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全方位推进新型工业化[J].人文杂志,2024,3):1-7.

[4]张森,温军.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一个分析框架[J/OL].当代经济管理,1-12[2024-03-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240315.1044.002.html.

[5]杜传忠,疏爽,李泽浩.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3,12):20-28.

[6]周文,李吉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J],社会科学辑刊,2024,2):114-124.

[7]洪银兴.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J].当代经济研究,2024,2):7-9.

[8]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37-148.

[9]张其仔.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J].红旗文稿,2023,9):30-33.

[10]王飞,韩晓媛,陈瑞华.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4,3):12-19.

[11]郭晗,侯雪花.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1):21-30.

[12]张其仔.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产业政策的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2018,1):96-104.

[13]Louis A.Del Monte.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M].Washington D.C.Library of Congress,2014.

[14]张其仔.加快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构建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9,2):3-11.

[15]张其仔.在新发展格局形成中新经济要发挥引领作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0-66.

[16][美]辜朝明,著.徐忠,任青,译.被追赶的经济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3.

[17][英]卡萝塔·佩雷丝,著.田方萌,译.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张其仔.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OL].企业经济,2024(06):5-12+2[2024-07-01].https://doi.org/10.13529/j.cnki.enterprise.economy.2024.06.00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