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基于发展运营视角的管理学新视野与新范式

2024年11月04日来源:《企业管理》2024年10期    作者:陈晓东 路志川

摘要本文从企业发展运营视角出发,秉持天人合一与辨证统一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致力于揭示企业功能结构、因果网络和发展运营的系统机制与整体逻辑,拓展管理学思想观念和内容体系的新视野与新范式,推进管理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应用体系建设。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管理学新视野;发展运营机制

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编号:18VXK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基础研究学者项目(2022-2026)、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企业管理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编号:DF2023YS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数字经济和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关系日趋复杂,当代管理学应适应时代发展的大变局和管理学演进的内在呼唤,以“辩证统一”和“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为内核,融会自组织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等系统科学的前沿理论,致力于从“理论整合、结构重组”迈向“本体研究、思想突破、范式转型、体系创新”新征程,为推进管理学更好地指导企业实践、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一、当代管理学困境

当代管理学理论在内容和体系上日臻丰富和完善,其巨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也显而易见。但应当看到的是,当代管理学在对象预设、内容架构、前提假定、原理概括、思想理念和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和范式层面,一百多年来并没有实质性突破,在其体系不断充实与整合的过程中,突出甚至强化了理论局限和范式冲突。

在学科架构和主导范畴上,管理学仍然沿袭着100多年前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中所阐述的经营活动、管理职能和基本原则等三个层面的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主要围绕着管理职能而展开与演绎,并没有因后续各种综合性内容的充实和丰富而有实质性的改变。由于综合视域与职能视域之间缺乏“发展运营机制”的共同基础与纽带,管理学整个概念体系与结构体系的当代创新,并未能够与古典管理理论、管理理论丛林和现代管理理论形成有机融合,也没能使工具理性范式与价值理性范式实现有机结合。

在组织行为和对象体系上,管理学仍然拘泥于新古典行为科学所形成的个体、群体和领导等“人的行为”而展开与解析,并没有因后续在结构或过程等系统层面的归纳整合而呈现“企业运营行为”的本体性与全面性,尤以“人本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分裂、“组织行为”与“企业行为”的混淆为突出表现,特别是“人企”互动原理、“微宏”互动原理的缺失,使得人本主义范式与科学主义范式的冲突愈加凸显。

在理论起点和基本假定上,管理学仍然以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或X-Y理论等“被管理者”的人性假设为基石或起点,后续各种人性假设也几乎都是深陷这种演绎惯性而难以自拔,尤以“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这一美国管理协会对管理活动的“本质定义”最具代表性,内在地带来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或管理者意志与被管理者假定之间的割裂或对立。

上述三个层面的问题,反映出当代管理学在基本架构和核心概念上的不成熟性,弱化了当代管理学的科学性与合法性。在复杂多变的组织环境下,现有的管理学理论已经无法很好地通过支撑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来指引组织进一步发展;由于研究成果在管理实践中对应的现象很不显著,研究者难以与业界交流,甚至难以与管理学各种分支学科的学者交流。概言之,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价值体现以及对于管理实践的价值体现都受到了极大质疑与挑战,以至于有学者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理论,而不是一种科学理论。

二、管理学的元科学

国内外学者就管理学如何走出困境的各种意见和主张,在视野与思路上不乏真知灼见。但总体上来看,它们属于理念性、原则性、方向性的主张,或是限于一种思辨性、概念性、价值性的构想,并未形成一种全面的、精致的、实质性的理论体系或学科形态,其根源在于对管理学赖以建构的底层逻辑,即企业发展运营的功能结构与因果网络,缺乏一种基础性和本体性的整体研究。

企业发展运营研究显然不同于对管理行为和管理活动、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等“管理实践”的研究,也不同于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领导行为等“人的行为”的研究。比较而言,企业发展运营研究是对“企业本体”,即企业发展运营的行为空间、功能结构、因果网络和基本原理进行“元科学”性的研究,致力于厘清企业系统的各种行为变量及其变量关系,因而更具基础性和整体性,是检验和判定管理行为和人的行为是否具备科学性与合法性的底层逻辑或根本依据;按照哲学属性,可谓“基础本体论”研究,按照学科属性,可谓“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运营”研究。对管理实践和人的行为的研究,则属于“管理本体”和“主体行为”的范畴,具有工具性和人本性,如以“泰罗制”为实践基础的科学管理、以“霍桑实验”为实践基础人际关系学说、以“丰田制”为实践基础的精益管理、以“人单合一”为实践基础的数智化管理等,都是管理科学在一定时期、一定领域变革演进的辉煌成果,按照哲学属性可谓“特殊本体论”研究,按照学科形态则属于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或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学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

具言之,以基础本体论为依托的企业发展运营研究,以发展为目的和导向,以运营为过程和方式,主要任务是研究企业发展运营的结构和形态、功能和边界、基因和机理、行为和机制、目标和道路、战略和策略、模式和方法,根本任务是揭示企业发展运营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指导和促进企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对象和任务的体系结构,承载着从底层逻辑规范管理学研究的边界、对象、内容和方法的元科学使命,承载着管理学本体概括、思想突破、范式转型和体系变革的崭新愿景,因而在经济社会变革与重构的全球背景下,在管理学面临诸多缺憾亟须消解的理论呼唤中,在管理实践与管理科学演进到一定阶段的内在需求中,企业发展运营的研究应运而生的一种时代命题和学科形态。

三、管理学新范式

企业发展运营作为以基础本体论为依托的管理学元科学,对于当代管理学的教学、研究和应用而言,具有整体意义和功能意义,形成新视野、新架构与新范式,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层面。

1.对象体系与行为系统

完整的管理及其对象系统,不能局限在要素资源或人的行为上,因为人的主体作用不可能脱离企业运营系统直接独立地发挥与体现,无论是人财物还是供产销,无论是个体行为还是团体行为,必须转化为本体化的运营并有效融合外部竞合行为。所以,管理、管理对象和组织行为的概念,应当涵括主体、运营体和超循环竞合体“三体”行为及其相应职能,实现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的本体性耦合,突破对象结构与行为系统“领域窄”的边界局限(见表1)。

 

由表1可见,现行管理和管理学的概念与架构,存在简化实际对象和关系结构的三大缺陷:一是未能涵括管理对象的整体形态与全部领域;二是未能揭示人的行为与企业行为之间的演化过程与演化机制;三是未能反映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功能耦合的目标与层次。而企业发展运营研究的对象体系,则呈现为一种“和合万象”“统揽全局”的行为空间,不仅涵括了初始性的“主体行为”,还涵括了耦合性的“运营体行为”、源泉性的“超循环竞合体行为”及演进性的“边界与变革”行为。

2.目标、职能与原理

管理目标、职能和原理的概括应与时俱进,贴近企业的“三体”运营系统,体现科学与人本、工具与价值的深厚内涵,以弥补现行目标、职能和原理“表象化”的思想缺陷(见表2)。

 

由表2可见,传统管理的目标、职能和原理,简明扼要,但缺乏体系性包容和内在性生成,特别是管理目标缺乏与使命和愿景、职能和策略之间的结构性和机制性关联。而企业发展运营研究视域的目标、职能及其杠杆和原理体系,则有着清晰的因果反馈网络关系与全局视野,有着明确的对象与载体。特别是“运营杠杆”的引入,承上启下,实现了职能、手段与方式的内在统一。

3.战略框架与变革体系

企业的功能属性和边界形态,决定着组织的使命、目标与模式,决定着变革的性质、目的与道路,是战略与变革体系中最具全局性、长远性和主导性的认知与决策体系。因此,战略与变革思维要有“三体”运营系统的层次和脉络,突破战略框架与变革体系“维度低”的构成局限(见表3)。

 

4.运营模式与方法体系

运营模式与方法体现着企业运营、创新和发展的原理运用与道路选择,是战略和策略、职能和方式的纽带,且已形成丰厚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但国内外管理学教材至今都没有管理模式或经营模式的相关内容。国内外题为商业模式的专著文章众多,但总体上都局限于“营销与竞争”主题,且与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运营模式的概念混淆不清。

企业发展运营视域则是以“运营模式”统括“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商业模式”及其方法体系,建构辩证统一、分类归纳、系统整合的总体框架,并具有自辨识、自归类、自学习、自应用、自更新、自扩展的结构与功能特性,弥补了当代管理学中运营模式与方法内容较为空虚的缺陷(见表4)。

 

 

主要参考文献

[1]白长虹.管理学科的窘境与制度突破[J].南开管理评论,2022(2).

[2]张玉利,等.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与举措[J].管理评论,2021(4).

 

路志川中国企业联合会智慧企业推进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中共邯郸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原处长。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系统科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