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中国工业经受了要素成本上涨、美国等西方国家“脱钩断链”封堵、新兴经济体追赶替代等严峻考验,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迅猛,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发展质量和动力不断跃升,规模持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竞争力持续增强。
一、规模优势持续扩大,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十四五”期间,中国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美贸易摩擦、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世界消费增长乏力、地缘政治风险提高、国内要素上涨都对中国工业的稳定发展产生冲击。面对挑战,各级政府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工业企业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科研机构努力推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使得中国工业规模持续增长,体系更加完善。202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对世界制造业贡献比重超过30%,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国工业巨大的规模优势和完备门类体系,展现了其在全球地位的稳固性和强大韧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收入来看,202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5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1%;2021~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9.6%、3.6%、4.6%和5.8%,工业增加值指数(上年=100)分别为109.8、102.3、103.8和105.7,工业是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来源。从投资来看,2024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达17.91万亿元,2021~2024年分别保持12.0%、9.0%、10.4%和11.5%的高速增长态势,是牵引社会投资的主要力量。从就业来看,2024年第二产业就业2.13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28.97%,是承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键行业,为国民收入的增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工业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的融通带动作用,为提升其他产业的效率、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十四五”以来,中国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不断延伸,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关键环节国产化水平逐步提升,软件、工业设计、运维服务等制造业服务化比重不断提高。以“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光伏组件年产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70%,成为工业产品出口的新支柱。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316.8万辆,较2020年的145.6万辆增加8.04倍,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在汽车新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40.9%,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
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6.3%。2021~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8.2%、7.4%、2.7%和8.9%,占全部工业比重较202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规模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中游配套和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不断增强。2021~2024年,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9%、5.6%、6.8%和7.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在2024年达到34.6%。
三、创新驱动引擎持续释放新动能,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产业加快发展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十四五”以来,中国工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强化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显著增长。我国在5G、智能语音、虚拟现实、新型储能、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微纳制造等领域新布局了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达到33家,实现技术成果转化690项。2024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3.61万亿元,同比增长8.3%,研发强度达到2.6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同比增长10.5%,占R&D经费支出比重为6.91%。2024年全年授予发明专利权104.5万件,有效发明专利568.9万件;2021~2024年,中国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受理量分别为7.3万件、7.2万件、7.4万件和7.5万件,保持全球第一大申请国地位。
数字智能技术与工业体系深度融合。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数智赋能不断由外围管理环节深入核心生产环节,激发了强大的发展动能,使中国工业数字智能化转型加速,为实现工业从大到强、从跟随到引领的战略跃升、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和光纤宽带网络,2024年底全国建成“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1.7万个,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50%以上,在焊接、装配、搬运等领域广泛应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机研发成功,商业航天蓬勃发展,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实现出口,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第三代半导体、AI芯片、高温超导材料等实现技术突破。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提高,推动我国在越来越多的工业领域实现从模仿创新到原始创新路径转变、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十四五”以来,中国工业企业适应发展阶段跃迁和发展环境变化,调整发展思路,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苦练技术研发、管理革新和业态创新内功,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创新渠道更加多元,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市场主体能力显著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底,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灯塔工厂”达62家,占全球的40%,智能制造场景应用创新全球领先。“十四五”以来,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46家,累计达到1089家(8批);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4406家,累计达到6430家;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2.9%。
大型企业作为创新“发动机”的作用凸显。一批链主(链长)企业积极担当工业转型发展重任,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技术突破到产品开发全产业链系统布局,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加速推动从技术到产品的国产替代,创新成果的频频涌现,有效破解了国外技术和产品封锁企图,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根基。C919大型客机实现商业飞行,时速350公里的智能动车组投入运营,300兆瓦级重型燃气轮机成功点火,18兆瓦风电机组并网发电。
中小工业企业为新型工业化源源不断注入“活水”。大量中小企业克服困难,深耕细分领域,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成为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截至2024年底,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形成300多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十四五”以来,中国工业企业跨国产能布局提速增质,企业全球影响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家电、服装、动力电池、汽车等工业行业对外投资明显加快,通过内外联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拓展产品市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在全球竞争优势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