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面临五大挑战

2018年01月04日来源:IIE    作者:刘勇

第六届工业发展论坛观点集萃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面临五大挑战

市场投资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刘勇

 

金融是因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金融要素的持续辐射和投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在相当长的将来都是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与持久动力。

近年来,金融领域在推动重点产业转型调整、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看,金融优化资源配置、振兴实体经济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发挥,在部分领域甚至了非理性的金融扩张、过度自我循环和自我膨胀现象,不仅扭曲资源配置、阻碍实体经济发展,更构成了酝酿金融危机的土壤和温床。

一是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结构性不匹配,实体经济中大量轻资产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产业、绿色经济产业则尚处于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实体经济的融资来源单一,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之中,在客观上阻碍了整个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二是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引致货币传导机制不畅。以银行为例,实体经济对银行信贷政策的变动、规模的调整等情况掌握不够,不知道应如何与银行对接并寻求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拟支持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运营、经营变化、经济效益等情况掌握不充分,导致银行信贷支持不及时或不敢、不愿支持。

三是金融创新滞后。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金融创新产品的服务性较差,在金融创新中,对其效益、风险及服务三者关系的处理上,对风险和效益考虑过多,仍然是以自身为中心,而不是客户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故而产品创新难以真正贴合市场需求。

四是金融生态环境亟待完善。现行投融资体制至今仍然过度倚重非市场运行,大量信贷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或由政府支配,投融资市场的运行体系、规则体系、监管体系等依然破碎不全、功能残缺,以价格形成为主要形式的市场运行动力生成机制、以价格为主要形式的市场信号传导渠道不健全,特别是纵向信号传导渠道的断裂,导致投融资信号的失真、运行功能的紊乱、运行机制的失灵。

五是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盲目跨界投资或过度扩张。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中小企业更是只有2.5年,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如此短的平均寿命也使得银行要冒较高风险贷款给民营企业。而这背后反映了部分企业自身治理存在严重问题。这也使得企业发展在融资与投资上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一方面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但是另一方面,拿到贷款或者资金充足的企业往往有投资冲动,甚至盲目跨界投资和过度扩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