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工业化是不断提升动手能力

2017年04月19日来源:原创    作者:黄阳华

 

20173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非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理事会合办、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协办的“高级别工业化、城镇化与中非合作研讨会”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工业经济研究所黄阳华副研究员随行赴非洲参与调研及研讨会。调研归来,未尽之言撰成此文,由本网站独家代发。

 

前研后语

工业化是不断提升动手能力

/ 黄阳华

 

我们已经把发展视为常态,对发展的结果常常采取“难道不应该是这样吗”的思维,常常不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和“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这大概就是长期工业化对制度的塑造功能。

走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街头常有穿越之感,尘土飞扬的路上常见前苏联产的“老爷车”,也有牧民骑马飞奔而过,像影视剧里面数十年前的场景。在平行世界里还有近十亿人的基本发展问题远未解决,而主张“大推动”工业化的经典发展经济学已被边缘化,以至于全球大量贫困人口面对发展有心无力,最后因看不到发展的希望,陷入穷困陷阱。

经典发展经济学衰落的主因有二:一是实践上诸多发展中国家采用过进口替代模式,“失败”的案例较多。模式的失败被视作理论的失败。二是以寻租理论和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的新古典发展经济学在微观层面对发展政策经济合理性的批评,主张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资源。

然而,试想一下,在一个没有工业制成品,没体会过工厂制度,没见过工业生产方式,没有工人阶级,没有实业家的前工业化国家,市场价格机制和以此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仅在理论上存在,缺乏可操作性。而发展归根结底是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什么产业活动最能提高动手能力就应该发展什么产业。

所以,这些国家不应该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农林牧矿业,而是从低端制造业开始,不断提升动手能力。这是因为:制造业是持续技术升级的载体,动手能力的积累主要是在制造业领域;制造业是展示现代生产方式的橱窗,需要教会一两代人什么是效率和管理;制造业是提升政府发展能力的训练场,以产业的现代化推动政府职能的现代化。

多数非洲国家现在连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学习机会都没有,也导致中国在非洲的很多项目当地人很难有参与感,中方按照中国发展的逻辑所设计的项目当地人常常理解不了,更不懂利用,反而不断提要求甚至抱怨。这些问题终究是工业文明和前工业文明之间冲突和误读所造成的,需要我们以他们的思维和理解力重新讲述中国故事。

 

照片/黄阳华

编发/王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