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稳就业作用重要

2021年09月16日来源:《经济日报》2021-9-15    作者:沈梓鑫 江飞涛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要求“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这一重要目标,需加快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的重点企业及重要产业。

多年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工人的劳动技能、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制造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非熟练、低技能劳动者的绝对人数占比仍然很高。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必然需要用好用足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

但也要看到,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形成人力资本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同样是我们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一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低的竞争优势正不断减退,亟待实现转型升级、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如何妥善应对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有效提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较长一个时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和劳动力负增长趋势出现,以及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与环境保护成本快速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原有优势逐渐减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影响较大。数据显示,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中的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较大,一般占到20%至35%。2018年至2020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增加值的增速逐渐减缓。这种趋势,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尤其明显。

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使简单重复劳动的可替代性趋势持续加大。对于低技能劳动者来说,工业机器人的替代优势将对他们形成就业压力。不过,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机器目前只能替代惯例性的操作工序,无法替代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因此,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有待全面提升。

外部环境变化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市场转型面临困难。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以“薄利多销”作为出口的竞争优势,但是,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影响下,外部需求市场的情况并不乐观,加之出口和内销存在标准不统一和运作方式不匹配等问题,使一些企业推动市场转型较为困难。

(二)

尽管原有优势日益弱化,但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且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20》的数据显示,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制茶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在内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占制造业企业总数的27.39%,资产占制造业总资产的15.22%。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强大吸纳能力,可以缓解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比如,在沿海地区,一些制造业企业利用区位优势,通过加工贸易吸纳了大量中西部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为这些地区后续推动产业升级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保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我国的出口占比,对于稳定对外贸易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也意义重大。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纺织、服装、鞋帽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占比仍然在全世界出口中占据主导位置。

目前来看,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尚达不到发展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水平,仍然需要依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来发展当地经济,吸引青年人回乡就业。可见,要合理稳妥地采取举措,实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自身健康发展,同时将其“稳就业”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

在扎实推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的同时,将其“稳就业”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需有效处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创造就业之间的关系。

一是通过企业组织和生产模式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整体效率。应建设和完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公共研发与技术扩散体系,鼓励企业采用成熟的数字化与智能制造技术,降低企业生产管理、库存、运营维护等成本,增强企业生产的协调性和敏捷性,扶持企业逐步掌握先进适用的生产工艺和柔性生产技术,助力企业提高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应组织管理专家定期调研考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技术服务、质量管理、现场管理、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咨询与培训,改善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效率;应采用分阶段、稳步推进的方式,推进数字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和应用场景开发,有效缓解企业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带来的压力。

二是用好用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一方面,相关企业应通过提升产品研发能力、高端原材料及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以及强化品牌运营和设计等环节来延伸产业链,满足中高端市场个性化、细分化、差异化、定制化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顺应消费需求升级的趋势,进一步提升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的出厂标准,加强质量监管及售后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快塑造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是多角度、全方位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育设计与创意人才,为相关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在创意和设计环节方面取得突破;应强化质量监管,加强质量保障,提高服务品质,提升企业声誉和品牌信誉;应积极引导,提升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同时引导国内企业继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通过精细化经营品牌形象,夯实品牌竞争力。

四是优化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劳动者技能。应抓住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对现有熟练技术工人做好数字化转岗培训,内容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以及智能APP数字化运营等,增强劳动者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数字营销的熟悉程度和技能掌握;应通过企校联培、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培养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高技能劳动者,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制造业和数字技术融合趋势的专业人才;发挥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的优势特色,培养符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向的技术研发和技能应用人才。

 

沈梓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沈梓鑫,江飞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稳就业作用重要[N].经济日报,2021-09-15(01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