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中国经济学从扎根到成长再到成熟的70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学在探索中缓慢成长,改革开放的40多年是中国经济学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经济学不仅从萌芽逐渐走向成熟,而且培育了一大批具有权威性和引领性的经济学期刊、经济学学者队伍和经济学研究阵地。从新中国成立后565篇经济类高频被引文献的视角,对文献的发表量、被引量、下载量以及作者和来源期刊进行分析,并对经济类高频被引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发现,中国经济学界存在着孙冶方、平心、骆耕漠、林毅夫、张军等诸多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研究者,也出现了《经济研究》《中国金融》《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成为培养经济学人才的主要基地。
关键词:高频被引文献;被引量;下载量;期刊;作者
对经济学的研究离不开国度性这一前提。国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单位;国家界定着特定地域内总体经济矛盾的存在;国家又是政治对经济制约作用的集中体现。因此,新中国的成立对于中国经济学发展演变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新中国的成立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为经济学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中国的不断发展使经济学理论日渐丰富和成熟。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总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经济在曲折中前进,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则以世界瞩目的速度迅猛发展。中国经济学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经演变,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和体制的现实土壤,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又反映着中国经济从百废待兴到稳步前进再到加速腾飞的历程,中国经济学在这一历程中也日渐成熟。学术界一般认为一篇文献的被引频次可以从客观上反映其学术价值,文献的被引频次越高,该文献的学术价值也就越大,影响范围就越广泛。基于该现象,本文选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8年的高频被引文献,试图通过对这些文献在数量、内容和出处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国经济学发展演变的方向和轨迹①。
①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选取相关经济子专辑为范围进行高级检索。对1949—2018年,每年发表的经济类文献按照被引频次进行降序排名,这里所说的经济类文献是指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项下的19个经济类子专辑,即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统计、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交通运输经济、企业经济、文化经济、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服务业经济、贸易经济、财政与税收、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会计、审计。对每一年度的选定文献按照被引频次进行降序排名,选取前10名进行分析。由于研究的样本量为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因此也是以时间为线索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学的演变。
一、基于发表量的分析
本文选取的文献共计565篇,其中,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的经济类文献数量仅为165篇,改革开放至今(1979—2018年)的经济类文献数量为400篇。由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经济类高频被引文献(下称“高被引文献”)篇数较少,因此,将对文献发表量的统计分析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的高被引文献分析
第一,从每年篇数分布情况看。该时间段内,被纳入样本量的高被引文献共计165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某些年度的高被引文献不足10篇的原因除了将非经济类文献剔除以外,是由于该年度的经济类文献发表量本身就偏低。其中,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经济亟待复苏,与之相对应,经济类文献的发表量寥寥无几,高被引文献数量为零。而1967—1976年,也出现了多次当年经济类高被引文献数量为零的现象。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经济类高被引文献篇数较低。
第二,从期刊来源分布来看。165篇文献的期刊来源共有29种,其中发表量在两篇及以上的(下称“高被引期刊”)来源期刊有14种,这些期刊中,来自《经济研究》的文献共计71篇,比重高达43.03%;来自《中国金融》的文献有24篇,占比14.55%;来自《地理学报》和《学术月刊》的文献分别有12篇和11篇,占比分别为7.28%和6.67%。其中,来自《中国金融》的文献集中于1950—1954年,5年内27篇高被引文献中有23篇来自《中国金融》,而1950年、1951年和1954年的高被引文献则全部出自《中国金融》。从1955年开始,高被引文献的出处大部分开始转向《经济研究》,并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为数不多的(10年共计20篇)经济学文献中,只有3篇出自《经济研究》。
表1 1949—1978年高被引期刊分布情况
第三,从作者分布方面看。在165篇文献中,排除作者不详的15篇文献,对余下的150篇文献进行分析,发表篇数在两篇及以上的作者(下称“高被引作者”)共有5位。其中发表篇数最多的是平心(4篇),其余四位发表篇数均为两篇。5位高被引作者中,除王兰以外,其余四位均是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学者。可见,在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学人才培养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占有重要地位。
2.改革开放后(1979—2018年)的高被引文献分析
第一,从期刊分布情况看。改革开放后的400篇高被引文献共来自106种学术期刊,这些期刊既有如《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经济类期刊,亦有如《地理学报》《科研管理》等非经济类期刊。其中高被引文献的发表量在两篇及以上的期刊(高被引期刊)有34种。表2列举了这些期刊以及所刊载的高被引文献篇数。
表2 改革开放后高被引期刊分布
在400篇文献的来源期刊中,《经济研究》所占比例高达34.75%,远高于排名第二位的《会计研究》(所占比例为7.75%),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经济研究》在高被引期刊中的地位亦无二致。可以发现,自1955年《经济研究》创刊以来,便成为中国经济学类高被引文献的主要来源期刊,可见《经济研究》在中国经济学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1955年以来的高被引文献中《经济研究》所占比重的年度分布进行呈现。在1955年至2018年的64年中,来自《经济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占比在50%及以上的年数有31年,占比在30%及以上的年数高达44年。这足以说明,《经济研究》在中国经济学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非一般期刊所能及,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学的前沿阵地就是《经济研究》,在特定时期,从该期刊中便可预见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动向。
第二,从作者分布(第一作者)上看。在改革开放后的400篇文献中,个人发表量在两篇及以上的作者(高被引作者)共计44位,在这44位学者中有25位来自高校,15位来自科研机构,3位来自政府机构,1位来自企业。由此可以看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经济学人才最主要的机构来源,亦是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而且,来自政府和企业的学者必然也经历了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教育和培养。在这44位作者中,个人发表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为17位,其中有4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占比为23.5%;个人发表量为2篇的作者有27位,其中有5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占比为18.5%。因此,在改革开放后的高被引作者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量最多,而在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学发展状况汇总分析
从现代化建设方面来讲,改革开放使中国现代化迎来了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来讲,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注重物质文化需要到注重美好生活需要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类文献的发表量从1979年的4261篇增长至1987年的40404篇,增长率为848.23%。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前的高被引文献数量为165篇,高被引期刊种类为14种,而改革开放后,高被引文献数量为400篇,高被引期刊种类为106种。高被引文献发表量在两篇及以上的作者数,改革开放前是5位,改革开放后增加至44位。总体来看,改革开放极大地繁荣了中国经济学,使中国经济学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前沿阵地。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升,中国经济学的人才储备日益丰富,涌现出更多的经济学研究者和更具权威性的经济学家。
第一,从期刊分布方面来看。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565篇高被引文献中,刊载篇数在3篇及以上的期刊共计26种。这些期刊中,排名第一的是《经济研究》,其刊载的高被引文献篇数最多,为210篇,接近其余25种期刊的刊载量总和(221篇)。排名第二位的是《地理学报》,刊载的高被引文献片数为33篇,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是《会计研究》和《中国金融》,刊载的高被引文献篇数分别为31篇和24篇(见表3)。
表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高被引期刊分布
第二,从作者分布方面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65篇高被引文献中,发表量在3篇及以上的第一作者总计20位。高被引文献个人发表量最多的作者是林毅夫,共8篇,排名第二的是周一星,个人发表量为5篇。在这20位作者中,有9位来自高校,9位来自科研院所,其余2位来自企业和政府机构。而在9位来自高校的作者中,来自北京大学的有3位,占比最高;在9位来自科研院所的作者中,有8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
二、基于内容的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被引文献的写作内容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学的演变和发展呈现出时代特征鲜明、多学科互相渗透交融、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界限逐渐明晰、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发展细化等特点。
1.时代性特征鲜明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发展和演变以现实社会状况为根基和土壤。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在每一个阶段具有不同的任务和使命,也面临着多样的境况和抉择,与之相应,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也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性和任务性。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为了解决商业资本不足和农村问题,党中央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和国内贸易发展。1950年年初,在经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之后,国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贸易系统得以恢复统一管理。与之相应的,这一阶段的经济类高被引文献基本集中于利率调整和货币管理问题,并且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53年。接下来,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56年年底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为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于探讨合作社经济、农业合作化以及价值规律等问题。而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高被引文献基本均在讨论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公社发展问题。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调整巩固时期,中国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探讨,并且涌现出了大量研究具体经济问题的文献,如1962年何建章的《关于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核算的内容问题》,以及1965年胡序威的《工业布局的技术经济论证》。20世纪7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为数不多的经济类高被引文献中,除研究关于劳动者收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政治经济学问题外,多数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问题研究,如钟海运的《国外主要港口对“C&F”和“CIF”价格调节的解释和运用》和南涛的《印度尼西亚:国家的统制和经济计划》。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影响下,改革开放伊始出现了很多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文献,比较典型的有刘国光、赵人伟的《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并且,这一阶段时间,经济学文献的年份特征非常突出,例如1980年,经济类高被引文献的10篇中有两篇是关于会计学以及会计学科的文献。而1986年的经济类高被引文献中有4篇是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除此之外,20世纪80年代的高被引文献还集中于农村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所有制方面。20世纪90年代,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类高被引文献集中于探讨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影响,如集中于对制度创新、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公司运营和企业竞争力等问题的研究。2000年以后,经济类高被引文献的主题则愈益广泛,研究越来越具体,与其说难以去概括总结这些文献集中于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不如说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已经枝繁叶茂,以至于已经不能将这棵大树的枝干分开来进行观察。
2.多学科互相渗透交融
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中国经济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70年的时间,与地理学、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相互渗透交融,学科边界开始逐渐变得模糊,这一现象可以从高被引期刊的类型得到说明。在改革开放前的高被引期刊中,非经济类期刊有《地理学报》《南洋问题资料》《哲学研究》和《教学与研究》;而在改革开放后,除《地理学报》外,还有《地理研究》《城市规划》《社会学研究》②。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初期,中国经济学需要通过从其他学科汲取经验,而对特定经济问题的研究也会用到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1957年周起业的《我国农业区划基本问题的探讨》和1979年吴友仁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就需要一定的地理学知识和方法予以支持。而随着中国经济学的日益成熟完善,其他学科也需要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的帮助,如2014年王田苗、陶永的《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现状与产业化发展战略》,就体现了机械工业和人工智能发展也需要经济学的理论支持。
②由于从学术角度难以界定高校学报(辽宁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以及人民日报的类型,所以在此未做列举。
3.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界限逐渐明晰
国内对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分主要侧重于阶级立场和研究对象两方面。政治经济学一般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点,研究资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整个流通过程,着重考虑的是资本的再分配问题。而西方经济学是站在经济运行的角度上,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经济问题进行阐释,着重于对经济规律的总结,找到使企业和社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方式。按照这样的思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被引文献进行分类,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高被引文献在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分类下的年度分布
具体来看,新中国刚成立时,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处于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然后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从这时期一直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这一时期的高被引文献中属于政治经济学类文献居多,典型的如1956年孙冶方的《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和1962年卫兴华的《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这说明,新中国刚成立,中国经济需要先进行制度和体制上的建设,相应的自然需要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随后,在改革开放后的头一个十年(1979—1989年),中国经济处于新旧转换的交替时期,新的思想方法不断涌现,而且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显露出来,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学呈现出政治经济学分析和西方经济学分析并立的特点。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经济一路突飞猛进,西方经济学体系在经济学中逐渐占据主导,这一时期由于制度的逐渐成熟,在经济方面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运行层面的问题,因而就需要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题的文献研究随之而起,随后政治经济学类的文献数量出现了增长。
4.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发展细化
在每年的高被引文献中,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统计相对应类型的篇数,按照年度分布绘制折线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前的165篇文献中,研究内容属于宏观经济学的文献有98篇,占比近60%,属于中观经济学的文献有56篇,占比为33.94%,属于微观经济学的文献仅有11篇,占比为6.67%。而在改革开放后的400篇文献中,有23篇文献无法辨别出所属的类别,其余377篇文献中属于宏观经济学的文献有190篇,占比为47.5%,属于中观经济学的文献有136篇,占比为34%,属于宏观经济学的文献有51篇,占比仅为12.75%。改革开放前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宏观经济学分析更适应当时的经济学要求,在1950—1964年,宏观经济学文献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观和微观经济学。“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经济类高被引文献本身的发表量偏低,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整体的低谷。
图2 高被引文献在微观、中观、宏观分类下的年度分布
三、基于被引量和下载量的分析
本部分的研究主要选取的是在当年和相邻年度被引量都显著高于其余文献的文献,作为典型文献进行分析。一篇文献在当期所有文献中拥有极高的被引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这篇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将此类文献作为典型文献,对其在发表后不同年份的被引量进行统计,得出文献的被引量走势图,由于选取的文献来自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因此可以借此反映出中国经济学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历程。
1.被引总量分析
1950年,唯一的一篇高被引文献是《什么是“货币管理”?》,被引量为54次。1979年的10篇文献被引总量为417次,相比于1950年增长了672%。被引总量最高的年份出现在2001年,被引频次高达26604次。改革开放前,文献的被引总量总体较低,被引总量最高的年份为1956年,被引频次为162次。165篇文献中被引量最高的是1956年孙冶方的《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被引频次为69次,占当年总量的43%。改革开放后至1991年,文献被引总量出现平稳增长的趋势,1984年,被引总量出现了首个小高峰,原因在于当年马世骏、王如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被引量高达2494次,是当年其余9篇文献被引量总和的3.5倍。1991—2001年,高被引文献的被引总量呈现出激增趋势并于1996年出现了第二个小高峰,原因在于1996年周其仁的《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和张维迎的《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被引量分别为4744次和4014次,两篇文献极大地拉高了当年的被引总量。被引总量的最高峰是2001年,被引量最高的一篇文献是林毅夫、李永军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被引频次为5858次。2001年后,高被引文献的被引总量出现下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献实际被引量的下降,而是因为距离本文统计的时间较为接近,相当一部分文献的学术价值还没有体现出来。
在被引总量的期刊分布方面,本次调查针对文献的期刊来源,统计了所刊载文献被引量排名前十位的期刊。在改革开放前被引总量排名前十位的期刊中,《经济研究》居于首位,来源于《经济研究》的高被引文献被引总量为682次,是其余9本期刊被引量总和的1.6倍。排在第二位的是《地理学报》,被引总量为152次,排名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是《学术月刊》和《中国金融》,被引总量分别为74次和35次。在改革开放后的期刊排名中,《经济研究》依然居于首位,并且在被引总量上远超居于第二位的《会计研究》。据统计,《经济研究》的被引总量接近16万次(159259次),是其余9本期刊被引总量的1.8倍。排在第二位的《会计研究》被引总量为35315次,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是《中国工业经济》和《管理世界》,被引总量分别为9617次和8878次。结合对前文高被引文献发表量的分析,《经济研究》在中国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学术价值和影响力要远超其他经济类期刊。
在被引总量的作者(此处的作者是指高被引文献的第一作者)分析方面,基于高被引文献的被引量,统计所发表文献被引总量排名前十位的作者,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发表文献被引量最高的作者为孙冶方,被引量为105次,比排名第二位的平心(被引量为41次)的被引量高了156%。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作者是于光远和张同铸,被引量分别为40次和38次。除排名第一的孙冶方的文献被引总量显著较高外,其余9位作者的被引总量总体上相差不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0位作者中有6位(孙冶方、平心、于光远、何建章、吴承明、骆耕漠)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改革开放后,文献被引总量排名第一的作者是林毅夫,被引总量为13075次,被引次数高于排名第二的张军(被引次数为8417次)55.34%。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是李增泉和张维迎,被引次数分别为6950次和5975次。由此可以看出,孙冶方、平心、林毅夫、张军、李增泉等经济学者具有较深的经济学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经济学影响力,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平均被引量与平均下载量分析
一篇文献的被引次数反映的是其学术价值或学术影响力,但被引次数作为一种评价指标,与下载次数相比会有相对的滞后性。直观上,文献的下载次数能够与该文献被阅读的次数呈高度正相关,从而下载次数可以用来反映该文献的受利用程度,另外,文献的下载次数也可视为对文献学术价值的先期反映。
总体上讲,平均下载量和平均被引量的历年变化存在一致性,平均被引量高的年份,平均下载量往往也较高。1984年马世骏、王如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不仅拉高了当年的平均被引量,更大大拉高了当年的平均下载量,使两条趋势线出现了第一个小高峰。1996年周其仁的《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和张维迎的《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亦是如此。同样地,2001年林毅夫、李永军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在对平均下载量的拉动上更加显著,该文章的下载量高达40006次,是被引量的6.83倍。在2010年之前,平均被引量和平均下载量两条趋势线的高峰段和低谷段分布大体一致。2010年后的文献由于发表时间较短,被引指标的滞后性导致文献年平均下载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下载量指标不受滞后性影响,年下载量趋势线出现了极强的高峰段,二者的差值也显著增大。从平均下载量与平均被引量的比值来看,2011—2018年的平均比值接近82倍。
被引量与下载量的比值可以反映文献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如果一篇文献的下载量高而被引量低,即被引量与下载量的比值较大,可以说明该文献受利用程度高但学术价值并不突出。从对数据的分析看,2010年之后的文献由于发表时间较短,年平均下载量与年平均被引量的比值自然较高。而且,总体来看,改革开放前年平均下载量与年平均被引量的比值要高于改革开放之后,从比值的平均值来说,改革开放前比值的平均值为33.29,比改革开放后的22.69高了46.72%。比值的峰值出现在1974年,比值为212。1974年有3篇高被引文献,分别是渡边利夫和南经的《日本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是一种贸易政策——日本对东南亚援助的事例研究》、马正书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简说》以及《哥达纲领批判》解说(作者不详)。这3篇文献的被引总和仅为6次,而下载总和为1127次,比值为212。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改革开放前的文献有一部分是政策性文献、政府文件或对某著作的解读性文献,如1951年的《全国金融业联席会议综合记录》、1952年的《基本建设工作暂行办法》以及1962年的《〈资本论〉的方法》和1974年的《〈哥达纲领批判〉解说》,这些文献的类型决定了其下载量高而引用量低的特点。此外,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学还处在探索成长阶段,文献发表量不高,高学术价值的文献相应也较少。
四、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既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70年,也是中国经济学从扎根到成长再到成熟的70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学处于缓慢成长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学文献发表量总体不高,但是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并出现了《经济研究》《中国金融》和《地理学报》等高质量的期刊,给处于幼年的中国经济学提供了发展阵地,也出现了像孙冶方、平心、骆耕漠等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经济学者,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学的文献发表量减少,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经济学很快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学得以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的40多年是中国经济学逐渐走向成熟的黄金发展时期,它不仅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案例,也为中国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的交流与借鉴打开了对话的窗口,逐渐探索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银行等科研院所和机构外,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也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阵地。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研究》《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经济学期刊逐渐成长为中国经济学界的权威性核心期刊,并在一定时期引领了整个中国经济学界的发展。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各个学科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不仅广泛吸取地理学、建筑科学、资源科学等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经验知识,还努力借鉴国外经济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以实现更好拟合现实问题和探索问题解决办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永佶.试论政治经济学的国度性[J].经济研究,1994(3).
[2]王树森,李钢.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类高频被引文献的浅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9(1).
[3]郭强,赵瑾,刘思源,等.下载次数与被引次数的统计关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9).
王程程,《中国经济学人》编辑部编辑助理,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
王程程,李钢.高频被引文献视角下中国经济学70年的演变[J/OL].区域经济评论:1-8[2019-09-24].https://doi.org/10.14017/j.cnki.2095-5766.2019092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