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产业融合与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研究”(GJSCX2021-02)的阶段性成果。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是近年来数字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条件下,企业之间通过创新合作、深化业务关联、产业链条延伸、技术渗透等途径,两业耦合共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路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体制和环境上推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相长、协同融合和融合程度的深化,产业融合也由此成为提高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内涵、作用
1.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内涵
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绝大多数不能在同一空间叠加或覆盖,而是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在国内甚至全球不同区位,以协同的方式实现。由此,可以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按融合方向分为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
关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融合,即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服务化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制造业拓展自身的业务,由单纯的制造业务,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数据服务等领域延伸。这种产业融合实际上是在全球化、数字化条件下产业的价值链发生巨大变化,企业基于经济利益对中间业务纵向关系的一种调整,是以一体化代替市场协作的“迂回分工”。二是一些功能健全的企业主体聚焦核心业务,将制造业务外包甚至剥离出去,而自身转型成为一家为制造业全行业服务的纯服务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型,反过来为制造业全行业和用户提供系统整合的高端服务。
关于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和融合,即服务业制造化。这个方向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以咨询、设计、金融、物流和供应链、研发、云计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等要素形式注入制造业,最大限度地降本增效、提升制造产品的价值。通过战略咨询、设计、研发、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管理、文化创意等方面对制造业的注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实现真实意义上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业制造化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服务业反向发展制造业,即所谓的服务衍生制造业务。服务衍生制造就是电商、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等服务企业,充分发挥自身在大数据、技术、渠道、创意等方面的要素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
综合上述产业融合的两种方向和四种形式,我们认为真正体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主要包括制造业企业依据自身优势转型成为专业服务企业,以及服务企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为制造业提供服务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共同表现,无论是制造业企业转型的服务企业,还是原来作为服务业企业存在的企业,通过服务于制造业,为制造业提供优势中间投入资源和赋能,起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两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一方是了解制造业流程的“资深厂派”,但在服务于全行业方面仍属于“新军”;一方是在消费服务方面驾轻就熟的企业,现在要转型为专注服务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供应链环节而存在,同样存在着对制造业不够了解、容易照搬消费服务成功经验,从而导致生产性服务效果不佳的局面。双方作为主要竞争对手,争夺现有的制造业市场,这将有利于生产性服务提升质量、降低价格,从而为制造业带来更大程度的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2.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从产业融合的迫切性看,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是改变我国工业大而不强、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传统工业推动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使其从传统的产品制造转型到集合战略咨询、先进设计、科技服务、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等要素的先进制造业,正是我国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推进深度工业化的目标和任务。通过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有利于构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水平的比较分析
1.与主要工业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水平比较(2014年之前)
为便于分类比较,我们将制造业部门分为一般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将服务业部门分为一般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利用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WIOD)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orld Input–Output Tables),结合WIOD分类及我国对产业分类的一般方式,以WIOD数据库中2000年—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计算2014年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一般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对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度,如图1所示。
从各国间比较来看,我国一般服务业对一般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对一般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均处于六个国家最低,说明我国服务业整体对一般制造业的正向融合程度较低,一般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德国、美国,无论是一般服务业还是现代服务业对一般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均超过了10%,在六个国家中均处于前列,说明德国、美国等制造强国一般制造业较为广泛地应用了服务业提升其发展质量。先进制造业方面,我国一般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为16.1%,低于日本、韩国、德国而略高于美国;而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方面,我国仅为10.6%,不到美国、德国的一半,与日本也有一定差距。
2.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水平变化分析(2010-2018年)
利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投入产出表(2010–2018年),可更全面系统测算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水平近几年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一般服务业与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一般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商贸、交通运输、物流等业态具有较为旺盛且稳定的需求;与此同时,一般服务业特别是商贸、运输等行业规模效应突出、区域性强。在制造业快速发展中,我国一般服务业领域也实现了较为快速度的发展,对我国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也处于较高水平。对比来看,我国现代服务业与一般制造业融合水平偏低,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一般制造业粗放增长特征明显,产品附加值低,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偏低,导致现代服务业对一般制造业的融合度处于较低水平;二是我国一般制造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传统制造企业大力推进上下游产业整合,呈现出若干个大型集团覆盖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格局,一般制造业的高端服务需求均在企业主体内部实现了有效供给,进一步降低了现代服务业与一般制造业的融合水平。
3.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现状(2018年以后)
2018年以后,我国陆续实施了新材料、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等重大工程或专项行动,加快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打造质量品牌,集中力量在大型飞机、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新能源汽车、5G等一批重大项目领域进行了技术突破,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总体规模、综合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对现代服务业的融合需求也加快提升。当前,我国制造企业积极延伸拓展进入到技术研发以及市场拓展等环节,现代服务企业也依托数据等方面优势不断向制造领域渗透,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继续保持了上升的态势。
推进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问题与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从制造业与服务业内部与外部来看,当前仍存在四个突出难点问题。
一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少、意识薄弱。当前,我国制造业仍以加工、装配环节的生产制造业务为主,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对外依存度高。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中间制造环节的比重越来越小,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的设计与销售环节。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中间,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面临着长期处于低端的尴尬局面。
二是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供给质量不够、市场化程度偏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服务业特别是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不少服务业领域的进入门槛较高,监管过多,市场化程度不够,区域分隔较为严重。服务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适应国际规则等问题。服务功能单一且同质化严重,许多制造企业选择国外服务提供商。
三是管理体系、监管方式与统计制度不适应融合需求。融合产生的新业态在企业性质、行业税率、外汇结算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现有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外汇政策无法适应融合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统计最终核算数据比较滞后,时效性存在较大不足,不利于针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引导政策上做出及时响应。
四是产业融合的交易成本偏高。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税率和税制上存在一些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不够集聚,对制造业的响应能力不强。与制造业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组织不够健全,现代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和相关标准不够完善,行业管理水平还不够,需进一步完善,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与组织平台。
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支持鼓励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双向融合转型
企业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微观主体和重要载体,在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必须要让企业“唱主角”。要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剥离服务功能,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整合资源优势,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间的深度融合。
2.搭建立体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平台体系
面向国家、城市群、省市及区域需要,加快建设一批立体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平台。对接两业深度融合需求,高水平建设若干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综合服务,整合各类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手段,降低企业融合发展成本。
3.构建国家层面关键战略装备关键服务攻关体系
关键战略性技术装备是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对全球产业地位提升具有重大意义,且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成套装备。在关键战略技术装备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及运用维护等方面都需要高端服务业的参与和支持。在推动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推动与支持高端制造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以关键战略性技术装备为牵引,实现我国高端制造服务业的跃升式发展。
4.创新两业融合中新业态新模式监管方式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过程中,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于现行的多头割裂式监管、行业统计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应加快制定促进两业融合发展的产品、服务及安全标准体系,倡导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强化两业融合中的平台型企业管理责任,推动形成完善高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监管体系,建立针对新模式、新业态包容审慎和底线监管的管理新机制。
5.加快形成有利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建议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一视同仁,消除政策歧视、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消除地区壁垒、部门壁垒、产业壁垒,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略)
王高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工业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