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实力持续增强,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健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其中包括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未来,我国工业要沿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明的前进方向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贡献。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2013—202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2.23万亿元增至39.91万亿元,增加值总量接近翻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6.03%,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工业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36.98万家增至48.2万家,年增长率达2.69%。
作为工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制造业规模也长期稳居世界首位。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后,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万亿元,占世界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二)工业行业结构持续优化,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工业内部比重得到进一步优化。
以资产占比来说,2013—2023年,高耗能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从37.4%下降到35.2%,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比也出现了下降,从48.2%下降到45.7%。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先进产业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2023年,装备制造业企业资产总计从24.12万亿元增至58.01万亿元,技术密集型产业资产总计从32.60万亿元增至74.49万亿元,分别增长了1.40倍和1.28倍,2023年占整个工业资产的比重分别为34.7%和44.5%,与2013年相比,分别上升了7.1和7.0个百分点。
(三)研发投入显著增长,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2013—2022年,我国工业研发经费支出从8318.40亿元增至19361.76亿元,年均增长9.84%,研发投入显著增长。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工业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由214.38亿元增长至600亿元,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变化幅度较小,反映出了我国工业技术水平已从引进国外技术逐渐向科技自立自强过渡。在科技成果产出方面,2013—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由56.09万件增至150.73万件,年均增长11.6%。此外,2013—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3年,我国63家制造业企业入围世界500强,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四)工业节能减排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工业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有效推进。
一方面,国家关于节能减排政策日益完善,如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和2018年两次修订《节约能源法》等,为工业节能减碳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保障。另一方面,我国工业节能减碳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工业节能减碳,如2023年6月投产的江苏泰州电厂50万吨/年CCUS(碳捕捉)项目,低成本实现了适用于煤电的低浓度烟道气二氧化碳捕集。
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也在不断深化。许多地方和企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行绿色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大幅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和能耗。2023年,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6.4%,比2013年提高11.9个百分点。2013年至2023年,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二、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走符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引领工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显著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证,也是确保工业发展方向正确的关键因素。
(二)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深化发展,促使中国工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了“有效市场”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有序发展,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同时,中国也大力推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工业发展
科技自立自强,是强盛之基,是安全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于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部署了143项科技改革的措施。2016年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并制定建成创新强国的“三步走”目标。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发展战略,我国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支撑日益坚实,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坚持协同推进,形成“五化协同”发展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协同”发展,提升了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通过“两化融合”,即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中国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促进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其次,通过推动绿色生产,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路径,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此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转型升级。总体而言,“五化协同”为中国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并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
当前经济出现逆全球化,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为我国工业赢得新的发展空间。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此后,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水平对外开放。2013年9月,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随后一系列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2023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全国第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构建了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化与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多边外交平台的合作,通过坚持走开放发展、互利共赢之路,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这系列成果,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阶段,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工业更好融入全球分工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我国工业发展的未来之路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我国工业应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注重科技创新,夯实工业发展的根基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向重大场景转化效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夯实工业发展的根基。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决定》指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传统工业行业产能过剩、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重要抓手。深化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用新质生产力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二要提升创新能力,通过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等方式,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向市场。三要完善发达沿海地区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协同机制,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部和西部转移,形成东西两地分工明确的互惠发展格局。
(三)聚焦工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
《决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产业创新与融合、构建数字产业生态。首先,需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数字投资基础。其次,通过产业创新与产业融合激发潜在的发展空间,促进制造业体系与信息技术体系的开放共享,有效对接与高效协同多元制造业主体。此外,要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产业基础能力,加快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四)加快工业绿色化转型,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绿色转型,一要在生产源头上推动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不仅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还能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二要在生产环节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和工艺。积极利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开发绿色低碳产品,实现全产业链价值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构建绿色供应链。三要对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和碳排放限制,对企业的绿色发展行为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同时对违规排放和高能耗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引导和督促企业积极履行环保责任。
(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这将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进一步拓展成长空间,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
张鹏飞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MBA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