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企业转型

2014年12月31日来源:“第三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笔谈    作者:余菁

  逐步下行的经济形势,给各种规模、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压力,企业在增长和发展中面临的约束性因素表现得起来越突出。为适应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企业需要转变和创新生产经营方式与组织制度形式。

  分企业规模看:一方面,传统中小企业面临适应新能源革命、发展绿色经济、引入互联网思维、推动制造智能化和服务化的转型挑战。另一方面,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正积极探索“产产结合”、“产融结合”和“内外结合”的转型之路,分别促进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实体经济与金融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之间的资源协同。

  分所有制形式看:一方面,国有企业面临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准确界定企业的功能定位、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适应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任务;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面临稳固发展基础,改善与银行、员工、消费者、社群等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积极参与可放开的竞争性市场、拓宽市场空间的转型挑战。

  上市公司的经济表现,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缩影。在经济新常态下,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和产业转型方面表现非常活跃。一批盈利能力趋于弱化的上市公司,纷纷酝酿并购重组。统计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并购重组交易金额已经超过1万亿元,超出了2013年全年的交易额。在那些并购重组最为活跃的地区,占总数过半的上市公司宣布了或者正在进行着并购重组。实施如此频繁和活跃的并购重组活动,已经成为上市企业应对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策略——以求克服自身在发展规模、产业技术或所有制经济方面的局限性;当然,这其中不排斥带有投机性的泡沫成份。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企业转型不应该单纯是一种企业战略层面的转型问题,它必须从根本上反映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效率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实质性改善与全面升级。长久以来,中国企业都在谈论“转型”,但“转型”始终不够深入和系统。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景气的经济形势容忍了大量企业从一个个相对过剩的产业领域涌入一个个相对短缺的产业领域,实现了较粗放的投资拉动的规模扩张。在此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和组织治理体制没有跟上企业规模的增长步伐。当前,中国全面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已经使得空白的市场领域几乎不复存在,新的市场机会,必须由新的企业组织能力来开拓性地创造出来。正是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为数众多的企业遇到了发展“天花板”,严重受制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投资扩张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日趋乏力。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能否继续运行在一个相对理想的增长区间范围内,取决于微观层面企业转型的有效程度。有责任感的企业应脚踏实地,努力避免受到经营管理的时髦观念诱惑和误导,要切实从企业的内部组织管理入手,放眼市场,着力提高运营质量和服务能力,解决好关系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福利改善的现实问题,夯实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价值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