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展示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努力和新贡献。为更好地推进相关领域研究,2021年10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举办智库专题论坛——“双碳”目标下能源与产业低碳转型。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研究员出席论坛致开幕辞,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郭朝先研究员主持论坛。
张其仔副所长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指出,工经所在气候变化、低碳经济领域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积累较多,与本次会议邀请的三位所外演讲嘉宾也有多次研究合作。嘉宾们在各自领域对我国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做了大量深入而扎实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希望不仅仅在这次论坛中,而且在今后的研究中工经所也继续和各位嘉宾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合作。
论坛第一个板块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魏楚教授做题为“大国能源需求管理——历史演进、中国特色与范式挑战”的演讲。魏教授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从全球的尺度上分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代表性大国能源消费结构,并从驱动动因维度分析了大国能源需求普遍性与一般性。他指出,中国目前尚且处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弱脱钩阶段,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承诺时间节点所花费的时间比发达国家更短、任务更重,解释、包容“中国国情”的大国能源需求管理,需要范式的创新:构建新框架、识别新关系、挖掘新数据、应用新方法。
第二个板块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顾阿伦副研究员做题为“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我国能源和经济的低碳转型”的演讲。顾教授指出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比原来预计更迅速、更广泛、更剧烈,全球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将重塑世界竞争格局。十多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碳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力争CO2排放2030年前实现高质量达峰,其后迅速转向碳中和导向下的脱碳路径,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依靠于清洁能源创新大幅加速,其根本措施是大力节能和加速能源体系低碳化。
第三个板块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刘宇研究员做题为“2060年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经济与排放影响——基于动态CGE模型”的演讲。刘宇研究员分析了2060年中国经济与能源基准情景下,森林碳汇、CCS+BECCS、能效改进、碳价格、电气化、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绿色投融资等碳中和政策情景对经济和排放的影响。他指出,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优政策组合需要辨识其异质性影响。从减排效果看,碳定价、能效、可再生和电气化情景强度越大,组合减排量越多,尤其是电气化情景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投融资在组合情景中对减排贡献较小;从经济影响看,碳定价、能效和绿色投融资情景随强度增加,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越大,而可再生成本和电气化政策强度越大,对经济的正面影响越大;从单位减排GDP损失看,碳定价、能效和绿色投融资情景随强度增加,减排效率下降,而可再生成本和电气化政策强度越大,减排效率越高。
第四个板块由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副研究员做题为“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的理论思考”。他指出,从地质学来看,“基本事实”是地球气候变化是一个超长周期、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高度复杂的系统,从“人类立场”出发,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或主要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做出的“政治选择”。碳排放的“全球负外部性”属性决定了一国减碳必须坚持“国家立场”,针对气候变化的“高度复杂性”和认识的“不完全性”特点,减碳应遵循“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的方法论原则,根据减碳的“全球负外部性”特点,中国应主动推动和参与构建减碳和走向碳中和经济的国际规则。朱彤副研究员强调,基于气候变化的超长周期特征,减碳应“循序渐进”,而不是“齐头并进”。“循序渐进”要落到实处,一是要“抓大放小”,二是要抓住“确定性”的技术和行业。
四位嘉宾演讲结束后,白玫研究员在评论中回应了嘉宾们在演讲中提出的问题,郭朝先研究员简明扼要地对各位嘉宾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