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缩小区域差距,推进共同富裕

2023年04月04日来源:《中国经营报》2023年4月3日(04版)    作者:刘佳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围绕这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命题,工经所青年经济学者赓续传统,踔厉奋发,依托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产业洞察,围绕影响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经济学问题,以理论结合实际的视角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中国经营报》开设“工经青年学者论坛”专栏,以署名文章的方式刊发工经所青年学者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和成果,力图通过青年学者的视角,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机遇,以飨读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更加长远、更加系统的战略部署。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2021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做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重点工作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并明确了“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因此,缩小“三大差距”(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长期、艰巨的系统性工程的主攻方向。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区域发展新形势,着眼全国“一盘棋”,以深化区域协调发展经略发展大格局,十年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高质量推进,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发展“差距”变追赶“势能”。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地区比较优势更加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2012—2021年东部与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由2.13∶1缩小到1.67∶1,同时,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产业持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和吸引力不断增加,“十三五”时期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增长对全国的贡献率超过50%。

二是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占比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

三是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数据,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深入推进,资源型城市资源产出率累计提高超过36%。

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等区域协调发展目标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东部、中部、西部地区9年义务教育师生比基本持平,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

五是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9万公里,占全国比重近60%,交通可达性与东部差距明显缩小,西部地区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规模超过东中部总和,航空运输服务已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单元、88%的人口,过去十年,我国移动通信从“4G并跑”到“5G引领”,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加快应用,网络规模和应用覆盖水平全球领先。

区域发展差距视角下推进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

综合来看,我国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与国土空间开发仍然呈现在空间上不平衡的特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也再次强调“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因此,在国内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远目标,仍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充分预估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一)国土空间资源禀赋差异短时间难以改变,使得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长期性。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差距稳定且显著存在。中国自然、经济和人口等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与经济发展空间匹配效率低,使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当代中国国情的突出现象。“胡焕庸线”则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国土空间开发与要素资源分布不匹配、不均衡的基本国情,成为认识中国东西地域差异和理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把钥匙。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依然相差悬殊,未来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短时间仍难以得到显著改变。

(二)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问题仍然存在,使得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艰巨性。

尽管我国的区域差距已经出现缩小的趋势,但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西部地区人均GDP指标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异依然存在,西部地区不管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同时,南北差距由最初的增长速度差距,逐渐演变为增长速度差距和发展水平差距同时扩大的态势。中国还面临着严峻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东部、中部、西部板块内部城乡差距一直未能根本解决,甚至呈现逐渐扩大态势。与此同时,由于发展水平导致地区财政收入水平差距,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在医疗卫生、社保、教育等领域尤其突出。

(三)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与资源错配,使得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复杂性。

虽然从国家层面来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针对地方层面推动的协调合作机制落实一直没有得到完善,尤其是一些跨省的区域协调组织尚处在一种松散的模式下,政策实施的协同合力不足,尚未形成稳定的制度结构。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地区利益让渡和再分配问题,而我国传统的行政区和经济区相分割的客观存在,囿于传统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都使地方政府更多追求本地的短期利益,而缺乏对区域长期合作的积极性。各自为政的发展方式,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发展成果共享与共同富裕也就难以实现。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出发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需要构建起多极点支撑、多层次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以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作用,以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三个方面为抓手,推动共同富裕实现。

一是持续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共同富裕其实是包含了增长维度更多元化的目标体系,要想做大“蛋糕”,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基础和必然路径。

二是构建基于比较优势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国土空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决定了其空间开发必然要遵循比较优势。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摸清资源环境家底,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形成合理的城镇、农业、生态国土空间布局,统筹国土保护、开发、利用和整治,进而构建基于比较优势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

三是继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不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举措,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展望未来,要充分把握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顶层设计层面持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于比较优势拓展国土空间开发,持续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交融性与互动性,加快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助力全体国民共同富裕早日实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