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链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以及科研、金融、物流、检验检测与认证等相关支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在特定地理空间聚集形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具有创新活跃、技术领先、附加值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征。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的背景下,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东部地区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依托创新要素富集、产业体系完备、开放水平领先等综合优势,积极推动企业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已成为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战略高地。
第一,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全国已形成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东部地区分别占60个和35个。这些集群主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带动作用大,成为国家重点打造的产业高地。在央地政策协同推动下,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为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二,核心技术加速突破。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创新体系,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例如,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携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打造“1+N”创新网络,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开展攻关,成功实现超薄芯片加工用临时键合材料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还突破了半导体晶圆生产关键材料的“卡脖子”难题。又如,京津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通过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实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筑基工程,目前车载操作系统等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第三,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攀升。通过推动工业设计、数字技术、智慧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制造+服务+数字”产业新生态。以上海张江集成电路集群为例,其芯片制造企业和设计企业通过共享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和测试平台,大幅缩短研发周期。浙江枫桥杭派服饰产业园作为长三角体量最大的新兴服装集聚区,凭借阿里巴巴等互联网领军企业的技术支持,构建起研发智造一体化、展览销售一站式、服务配套一条龙的垂直供应链快反基地,全方位满足不同企业的配套需求,显著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第四,新兴产业快速崛起。通过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构建起全要素、多层次的产业支撑体系。例如,人形机器人是融合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与精密控制等多项尖端技术于一体的新兴产业,深圳市充分发挥国家级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的优势,以鹏城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联动产业创新中心等载体,形成以大疆、优必选等企业为龙头,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在高精度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成为引领我国高端制造发展的新标杆和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第五,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链竞争力持续提升。通过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示范作用,鼓励其主导或积极参与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竞争力,龙头企业也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以广东沿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华为、中兴等企业占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份额达30%,实现了核心技术话语权的突破。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集群内汇聚起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在东莞长安镇,5公里半径便可配齐智能手机95%的零部件,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与世界一流集群相比仍存在差距,比如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创新资源协同效率低、高端要素供给不足以及同质化竞争等。
下一步,需从以下方面着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一是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建立“链主企业牵头+科研院所支撑+中小企业参与”的联合攻关机制,重点突破基础材料、高端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提升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二是推动集群差异化协同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地图,引导各地聚焦特色领域,培育核心竞争力。三是构建开放共享生态。支持龙头企业开放研发平台和测试中心,推动标准共建和数据共享,打造大中小企业多方协同、竞合共生的产业生态。四是深化国际开放合作。鼓励集群参与全球标准制定,建设跨境创新中心,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