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报告2016》观点集粹
供给侧改革的区域差异化推进思路
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陈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着眼,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其中必然要包含地域空间结构,必然要考虑到区域差异性,“一刀切”的做法必将影响改革成效。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面临的区域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地方性竞争下的重复建设导致资源配置低效。最重要的是产业政策缺乏空间指向,任何一个产业如果各地区都一哄而上必然很快导致过剩,风电和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时间很快饱和,反映出没有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制定产业的区域发展规划。地区之间采取投资补贴等形式竞争,使得企业过度投资以及市场调节供需均衡的机制难以有效运转。由于过剩产能占据着大量资金、土地资源,也严重制约了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
二是企业成本上升对沿海地区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增大。近年来企业成本(包括用工成本、融资成本、原材料成本、税费负担等等)不断上升,我国传统的国际比较优势正在加速失去。为稳定我国的外贸增长,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要重点推动沿海外向型地区的“降成本”努力,并通过供给侧改革培育创新驱动外向发展的新优势。
三是重化工集聚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趋于极限。近十余年来,中国的重化工业飞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我国的石化、钢铁、造船等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布局在沿海、沿江和北方地区,必须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及其空间布局,从根本上改善这种因重化工过度集聚带来的大范围资源环境恶化问题。
四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快速精准脱贫面临较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贫困地区的连片分布格局仍未发生显著改变。到“十三五”末,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难度大任务重,但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必须在对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及地域类型进行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让贫困地区居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
五是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亟待加大推进力度。工业园区走过30多年发展历程,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不同区域的产业园区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东部园区需要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新经济,提升发展的新动能;中部园区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产业链延伸与均衡;西部园区更加侧重于生态化和循环化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在经济发展中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共处。
推进区域差异化的供给侧改革,要结合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因区施策,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要抓住各区域发展中的重点问题,找到症结所在,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鼓励区域制度供给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各级政府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十三五”时期还需要重视以下对策措施:
1. 科学的规划引领。认真分析新常态下“三去一降一补”的区域特征,并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区域性规划,如对钢铁煤炭等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要研究分析其地区分布特点,河北、山西和东北三省都是重化工为主的地区,可考虑把这些地区列为“去产能”重点问题区域,加大政策力度,并在这些地区去产能的同时,考虑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政策。
2. 强化市场倒逼机制,促使落后过剩产能和不具备竞争力的产能主动退出。坚持政府引导,通过严格实施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推动企业压减过剩产能、开展国际合作,实现转型升级。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高,要率先在市场倒逼机制形成上取得成效,东北地区政府干预力量相对较强,政府要更主动作为,着力培育市场机制和市场活力。
3. 有效整合资源,明确不同类型区域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并根据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按照各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技术基础,提出分地区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提升重化工业发展效益,开展智慧园区试点。
4.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根据沿线国家重点地区(如中东、东盟等)政治、资源、产业、政策等情况,提出我国不同地区重点行业“走出去”的目标、方式和配套政策措施,分行业分地区提出项目清单,做好境外投资投向引导,研究企业之间联合起来“走出去”的模式,落实和完善财税等支持政策。
5. 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促进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发挥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的优势,密切监测行业运行和区域运行,及时发现并着力化解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保护并激发区域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我国不同类型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