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2017年01月10日来源:IIE    作者:孙承平

《工业发展报告2016》观点集粹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孙承平

 

京津冀三地的区域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协调工作就已经开展,直到2014 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区域合作全方位展开,其中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已然进入快速推进阶段,三地政府之间、企业之间、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协议和具体项目数量逐渐增多,高层间互动愈加频繁。顶层设计的落实促使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进程逐步加快。

由于地域临近,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产业协作基础较好,在要素禀赋上具有很强的产业结构梯度和互补性,并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区域产业协作的现实基础。三地间的地理临近及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达性为产业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三地相互投资大幅增长。扣除本地企业自身相互投资,仅从三地单向互投情况来看,2015年京津冀三地相互投资额为1948.75亿元,是2014609.52亿元的3.2倍,增幅达220%。北京对津冀投资呈“井喷”状态。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的产业分工格局相比,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专业化协作程度较弱,但近几年,三地强化产业链的空间配置,逐步在某些产业链环节上形成分工格局。京津冀三地间依据各自特定环节的优势,组织产业链分工,推动不同生产工序在不同区域内重新调整布局,实现产业分工协作。

在分工格局逐步展开的同时,三地间协同发展方式呈现多样化,目前,通过用共建产业发展平台、产业转移或搬迁和跨区互为投资设立公司三种方式,从而促进生产要素在京津冀内快速流动,并通过扩散效应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创新意识导入到其它地区,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随着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京津冀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上升,大部分行业选择聚集于一起以获得空间上的规模优势。2015年,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吸纳投资分别占北京吸纳投资总额的29.35%31.6%,科技、文创成为吸资重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区域创新联动较弱、京津冀还没形成明显的产业链、三地缺乏合作理念和合力、产业差距过大与“极化”现象明显等不利条件与问题。未来要提高京津冀产业发展能级,提高参与世界产业竞争的能力,主要从加快产业链式融合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区域间企业联盟、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和行业组织等方面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