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观点集萃 | 史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2021年12月29日来源:IIE    作者:史丹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观点集萃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史丹

 

第十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暨“建党百年与中国工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研究员基于中国社会矛盾转变的四个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下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路线方针,深入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成功经验,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其成功的最根本因素。

1949-1956年,党的经济工作重心是解决阶级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存在,中国仍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党的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恢复经济运行,同时开展土地改革,改造资本主义手工业、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

一是大力构建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制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党在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工作重点是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统一国家财政等一系列工作。

二是恢复经济、开启工业化进程。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年,着力开展了以恢复经济为指向的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重化工业的投资,抢修和新建铁路、公路,发展邮电通讯和水利事业。1952年底,原定用三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的设想顺利实现,增强了党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开展工业化建设的信心,决定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可以同时进行并一起完成,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三是大力发展国营企业。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了国营企业主导经济的法律地位,同时国营企业代表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国营企业快速发展,既保障新了中国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大规模推动工业化进程奠定的重要基础,成为我国推动工业化的主力军。

1956-1978年,党的经济工作重心是着力解决生产力发展不足的矛盾,曲折中坚持工业化建设

“一五”计划提前和超额完成,“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八大”明确,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一是以重化工业为主高起点开启工业化建设。“一五”时期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发展工业,建设强大的国家是中国的共产党初心使命使然,是我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了建设强大工业体系作出战略选择。“一五”计划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中产业发展的比例关系、积累与消费、内资与外援、新建与挖潜等关系。

二是强化国防工业建设、带动内陆地区工业发展。20世纪60年代,出于国防安全考虑,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大量国防科技工业在中西部落地,人才、技术、资金等工业化的要素向中西部汇聚。在三线建设中,我国采取举国体制,培养一大批国家急需工程技术人才,倾全国之力、汇全国之智,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工业。

三是主要矛盾的判断没有得到坚持,经济发展出现曲折。前苏联撤走专家、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建设和政治路线上的盲目冒进、经济建设搞“大跃进”、政治上再次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得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科学性和经济运行的有序性受到较大影响。 “文化大革命”直接冲击和破坏了生产建设,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

1978-2012年,党恢复了对主要矛盾的判断,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恢复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明确提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一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线,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日趋全面。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重要思想,把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推动一个新高度。

二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渐进式地推进经济管理体制改革。1978年后,党的工作重心已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大幕徐徐拉开。改革首先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灶吃饭”和包干制开始,然后深入到以城市为重点、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改革。我国渐进式的改革使得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形成了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

三是对外开放、加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通过引进外资和扩大进口,较快地提升了与人民生活相关的轻工产品与食品的供应,工业逐步成为出口创汇和增加就业的主要部门。扩大开放,一方面发挥了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解决了当时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资金与技术短板。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2017年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一是提出新时代、新理念、新格局的特征、要求与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时代的改革应坚持顶层设计,坚持新发展理念。

二是提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重大历史任务、坚定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之后,重点发展目标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一要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二要加快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在战略必争的领域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三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四要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统筹发展与安全;五要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

三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以往相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开创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新境界,也是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成功经验

第一,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谋复兴。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曲折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和环境中最终能够做出正确决定的定盘星,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其他政党最本质的差别。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国家历史使命与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远大使命有机统一起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于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发展阶段这一国情,正确分析判断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制订正确的路线和方针,为制定党的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是我党作为百年大党活力常在、永葆青春的重要经验。

第三,适时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三大改造”,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78年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

第四,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共产党人的精神是中国成功开启工业化道路且走向成功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工业体系的建设更多是依靠自身力量,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举全国之力完成的。在推进工业化时之初就选择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起步,这是人类工业化过程中一个伟大的实践创新。面对贫穷和落后,中国共产党人发扬革命传统,形成了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重点的创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把真理的力量、理想的力量转化为人格的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