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王一鸣:制造业要完善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生态

2024年03月07日来源: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记者 慈玉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作出的战略部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暨“工业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有新思路,即由“结构标准”转向“效率标准”,由“技术升级”转向“系统升级”,由“产业思维”转向“体系思维”。在实现路径上,要采取完善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方向的创新生态;推动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生产方式变革;构建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的绿色制造体系等措施。

制造业产业生态正在重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

当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是什么?王一鸣指出,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这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人工智能正在掀起新一轮浪潮。从AlphaGo到ChatGPT再到Sora,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创新生态,推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带来众多产业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创新。新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各国竞争力消长和全球竞争格局,对正处于人力成本上升、传统要素投资回报率递减的中国制造业来讲,是一个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当前,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日趋广泛应用,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大幅提升制造系统的柔性和敏捷性,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战略机遇。

其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构。王一鸣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供应链开始重构,过去几年由于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供应链重构加快,我国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新挑战。美欧以“去风险”为名,行“去中国化”之实,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中国制造业具有集中度高的优势,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1年8月发布的报告,在180种全球主要贸易品中,70%的生产集中在中国。但中国制造业的特点是主要处在下游加工组装环节,受到上中游能源、矿物和中间品供给的制约,容易被上中游端“卡脖”子。现在面临的主要是关键中间品如芯片和一些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的“卡脖子”。

再次,美国加大对中国科技的围堵和打压。在王一鸣看来,美国视中国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不惜成本和代价对我国进行围堵和打压,并在先进制程芯片、芯片制造设备、重要软件等领域对我国封锁断供。拜登政府认识到与中国全面脱钩是不现实的,因而采取“小院高墙”战略,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划定明确的战略边界,采取更严密更大力度的对华科技封锁措施。过去两年,从《创新和竞争法案》、《芯片和科学法案》到《通胀削减法案》,都是沿着这个脉络发展。创新和竞争法案确定了十个关键科技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目的是要保持对中国领先两代的优势。2023年10月以来,美国加大对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的出口管制,同时,联合西方盟国将出口管制范围扩大到荷兰的阿斯麦、日本的东京电子和尼康等公司,管制产品包括光刻机、离子注入等先进芯片制造设备、零部件及软件。

增强原创能力是关键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王一鸣表示,要以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为根本要求,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制造业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制造业领域的短板是什么?王一鸣表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原创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迅速提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的综合排名位居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但科技创新仍有短板弱项,主要是原创能力不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终端产品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核电、水轮机、高铁、工程机械和通讯设备等,但在承载关键核心技术的中间品,特别是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等,我国对国外依赖度还比较高。而这些中间品创新难度比终端产品更大更复杂,产品迭代快,技术含量高,隐含很多隐性知识,需要长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

二是供给体系质量不高,优质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特别是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三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自主可控能力有待提升。随着要素成本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外移。同时,西方国家推行“去风险”“友岸外包”,引发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回流母国或外迁,并带动关联配套企业外移。

那么,能否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建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王一鸣认为:“从国际经验看,越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往往对国外中间品依赖度越高,因为要用最优质的中间品生产最有竞争力的最终产品。而且随着某个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上升,对外依赖度也呈现上升趋势。这就意味着,完全依靠自己的供应链体系,难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完善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方向的创新生态

王一鸣表示,新形势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有新思路,一是由“结构标准”转向“效率标准”。产业转型升级不仅仅是产业比例关系调整,更重要的是效率和竞争力提升;二是由“技术升级”转向“系统升级”。智能制造是包括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的大规模生产系统,单一技术升级难以解决系统升级问题;三是由“产业思维”转向“体系思维”。产业升级不仅要聚焦产业,更要重视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现代金融的协同配合。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未来的路径是什么?王一鸣提出五个方面:第一是创新。完善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方向的创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23年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未来的制造业科技创新有三个基本方向:一是要从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领先优势,二是要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三是要从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我们能否取得局部领先优势,新能源汽车就是案例。新能源汽车不仅产销和出口强势增长,而且供应链、技术等也处于领先地位,国外汽车企业购买中国车企技术的情况正在出现。

第二是智能。推动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生产方式变革。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智能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实现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控制,加快新一代智能制造发展。

第三是融合。推动以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为方向的价值链升级。我国制造业以生产型制造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同质化有余而差异化不足,增值能力不强,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发达国家制造环节增值占比不到40%,生产性服务环节增值约占60%。我们要提高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第四是绿色。构建以绿色转型为方向的绿色制造体系。鼓励工业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推广低碳用能技术、低碳生产工艺、低碳新型原材料及制造技术和工艺,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逐步形成零碳能源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打造更多绿色车间、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加强ESG标准体系建设,构建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第五是开放。深化以高水平开放为方向的价值链拓展。我国制造业早已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制造业技术进步也离不开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封闭起来脱离世界主流,只会拉大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要妥善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瞄准制造业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工艺创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多措并举强链延链补链,在推动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重构中,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