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创新新时代经济报道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中国经营报》创新创优经济报道的思考

2024年09月12日来源:《中国记者》2024年08期    作者:季为民 何莎莎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经济工作,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流媒体做好经济报道工作,既是重要任务,也是使命所系。实现经济报道创新创优,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强化调研能力,加强媒体融合思维,始终做思想的传播者、舆论的引导者、创新的驱动者,汇聚报道合力,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关键词:经济报道;光明论;中国故事

 

经济报道是一项以反映经济活动、方针政策和发布经济新闻为核心的报道活动。经济报道是新闻领域的富矿,包括报道经济建设成就,公布并解释经济计划,分析经济形势,阐述经济方针政策,介绍新兴经济理论,批评经济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推广先进生产经验和劳动模范事迹,以及刊载产品广告等,都属于经济报道的范畴。

“经济”一词不仅涵盖了大量专业术语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更承载着“经世济民”“造福百姓”的深远意义。作为主流媒体,有责任将经济报道化为一座沟通的桥梁,将专业术语大众化、经济现象普遍化,让经济报道接地气,经济新闻有人气。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这为经济报道如何创新创优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根本遵循。对于经济报道而言,要强化思想引领,不断通过提升策划能力、调研能力丰富经济报道,创新创优经济报道,向市场传递出强有力的信心。

一、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探索经济报道创新创优之道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前进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经济思想已经成为经济报道创新创优的力量源泉。主流媒体必须要做思想学习的先行者、思想解读的行动者和思想传播的记录者。

(一)将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报道主题主线

经济报道必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报道的主题主线,围绕主旋律,全方位、深层次解读思想、阐释思想。专题专栏的策划与执行能力,是衡量经济报道深度与广度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中国经营报》相继策划了“为了中国式现代化”“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共建一带一路”“一线调研”等一批强信心的高质量发展专题和专栏报道,通过专家访谈、机构调研、案例剖析等多种方式,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探索的新思维、涌现的新典型、实现的新成就,唱响主旋律,引领正能量,让经济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得到全面展现,为全方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经济报道离不开大量的数据,如何让枯燥的数字活灵活现,关键是能否在基层一线调研中采访到鲜活、生动的事例。

一直以来,《中国经营报》始终重视调查研究,鼓励记者围绕备受关注的重大活动和社会热点,沉下心来深入基层和群众,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写了一系列深度调研报道,并以图文、视频、海报等多种形式,在报、网、端、微实现全媒体传播,用权威声音回应社会关注焦点,及时正面引导社会舆论,体现了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媒体担当。

例如,深入产业实践的报道《内蒙古产业“绿色”蝶变:产融结合是如何实现的?》;剖析问题根源的报道《浙江外贸企业的融资痛点是怎么解决的?》;注重政策解读的报道《解码浙江金融顾问制度:以中国式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聚焦创新实践的报道《社区金融10年迭代:场景“生态化”拓维引流》……上述报道都较好地反映了基层一线的经济发展变革。可以说,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华夏大地日新月异,聚精会神讲好基层一线故事,要求新闻工作者既能“上接天线”,又能“下接地气”。既要从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出发,观大势、谋大局、抓关键,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又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具有迈开双脚、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的功力,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在经济报道中,要善于借势而为,依托权威机构释放报道效能。如《中国经营报》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强大理论优势,邀请院所权威专家学者对习近平经济思想进行专业阐释和权威解读,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撰写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理论指南》、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撰写的《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工作的科学指南》等多篇文章。这些权威文章不仅为新闻报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彰显了中国社科院主管媒体的专业性和特色化。

(二)将重大主题报道作为重要任务贯彻落实

经济报道首选的重大主题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宣传阐释和报道解读,作为主流媒体,这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闻单位的职责所系。

2022年10月17日,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中国经营报》历时半年策划,刊发了重大主题类经济报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推进“四个伟大”的进程中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该篇报道由报社总编辑带队采写,抽调了多位具有丰富采编经验的专家型记者,通过一线采访、实地调研、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系统性、渐进式地报道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各领域、各条线的思想引领性、实践性。作品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十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展开报道,从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中验证和发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力量。该篇主题报道荣获全国行业好新闻大赛一等奖。

(三)将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作为重要使命

今年以来,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是媒体经济报道的主论调。经济报道既要讲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又要讲透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还要讲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故事,通过创新创优报道,让经济报道切实做到可知、可感、可信。

在可知中看到中国经济未来。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关键在于如何看到光明,如何看待成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词汇。《中国经营报》及时围绕新质生产力开展主题策划,针对不同领域的热点问题,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变化、新经验。相继刊发了《求“新”求“质”路径明晰》《再造新广州“新”从何处来》《培育新质生产力车企“模范生”下好智能转型“先手棋”》等一批报道。这些报道引发了正面积极反响,也说明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发展任务,主流媒体必须时不我待,加强新质生产力、经济创新发展等内容的宣传报道,积极引导舆论。

在可感中彰显中国经济魅力。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不但要可知,也要可感的温度。例如,央视网“联播观察”以《五个镜头看中国经济的“热辣滚烫”》为题,通过对文旅市场持续“沸腾”、“以旧换新”如火如荼、各地阔步向“新”而行、乡村振兴红利不断释放、外商用行动投下信任票这五个真实镜头,展现了2024年中国经济开局良好的多个场景。主流媒体必须看到光明与自信,才能不断通过作品传递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承担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应有的使命担当。

在可信中展现中国经济韧性。经济领域蕴含着大量的专业数据,比如国民生产总值类数据、固定资产投资类数据、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类数据等,这些数据的背后蕴含着经济规律和未来走势。正确解读这些数据,是经济媒体提升自身专业性和可信性的关键。例如,《中国经营报》以《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北方这座城市凭什么?》为题,报道了山东省烟台市经济增速背后的故事,从区域产业、企业、创新等多个维度解读2024年1月山东省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烟台将昂首挺进万亿级城市行列”的论述,通过翔实的数据证明了烟台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成绩,也让读者清晰感知到经济数据增长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内涵逻辑。可以说,优秀的经济报道就是要正确处理数据与感受的关系,消弭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

二、创新新时代主流媒体经济报道

(一)将时度效作为报道检验标准

时度效要求主流媒体要牢牢把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尤其是经济报道,当市场出现经济波动时,势必会广受关注。从“时”的角度看,经济报道要主动与时间“赛跑”,例如出现金融机构产品违约、地产主体主线经营困难等情况时,应该利用新媒体抢先发布,第一时间还原事件真相,这样既可以“抢出10万+”,又能够避免公众出现恐慌情绪,理性看待事实。从“度”的角度看,主流媒体在经济报道中既要做到选题精准,又要做到宣传全面,还要做到新闻有温度。从“效”的角度看,新闻产品要实现价值导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都要注意报道的社会效果,克服片面性。

(二)强化“IP化”转型

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分流了主流媒体经济报道的受众,给主流媒体带来新的挑战。在融媒体时代全面到来之际,经济报道必须实现“IP化”转型,只有具备品牌意识,才能不断将“产品”变“精品”。

经济报道要将专业领域与“用户视角”有机衔接,将新闻内容的“眼球度”与新闻自身特点相结合。以《中国经营报》的中经传媒智库为例,报社不仅集合多方资源,打造专家智库体系,同时还一改采编团队以往单一的记者身份,根据报道领域,以中经传媒智库观察员的身份,塑造记者“IP”,通过线上直播、视频录制等方式,直接对话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领导、企业高层,及时将经济热点向大众做普及化传播。目前,《中国经营报》已经打造了“名医面对面”“零观财经”“奥平财经”等品牌栏目。

(三)以“大融合”思维创优报道载体

经济报道创新创优的关键在于载体,要不断形成“大融合”思维。近年来,《中国经营报》积极探索“报业+杂志+新媒体”的“大融合”思维,在机制体制、内容制作、传播渠道、技术平台、经营模式5个方面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了“一报(《中国经营报》)两刊(《商学院》《家族企业》)一网(中国经营网)三端(微信、微博、App)一库(中经传媒智库)”的多媒体宣传矩阵发展模式,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手段、话语类型、叙事方法开展舆论引导,全面展示了新闻媒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讲好中国经济创新创优故事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跃升。但随着全球单边主义思想、新冷战思维等不利因素死灰复燃,西方部分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对中国经济进行干预、打压,抹黑中国经济成就,唱空中国发展未来。主流媒体要讲好中国经济故事,守正创新、因势利导、主动突围、深挖细采,壮大主流舆论场。

新时代10年中国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为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故事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中国经营报》记者以《高铁人的冬奥之约》为题,采写了从“夏奥”到“冬奥”的14年间,中国高铁从“零”的突破,到建成超4万公里世界最发达的高铁网,实现完美超越的历程。中国“高铁人”不仅是中国举办奥运会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该报道荣获全国行业好新闻大赛三等奖。

(五)打造经济报道专业团队

人才,始终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讲好中国经济故事,关键要打造一支“懂行”的采编团队。要积极鼓励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脚踏泥土芬芳,用心用力用情记录伟大时代和伟大变革。当前,经济现象错综复杂,评论是正本清源、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要不断鼓励、培养采编人员撰写评论,解读好党的经济方针和决策部署,把贯穿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判断大是大非的重要依据、探析经济现象的重要遵循,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评论有深度、有锐度、有温度。要优化经济报道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平的经济报道人才培训基地,注重对经济、金融类新闻人才的专业培养。

注释从略,请参阅期刊纸质版原文。

 

何莎莎 | 中国经营报社,中经传媒智库

 

季为民,何莎莎.创新新时代经济报道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中国经营报》创新创优经济报道的思考[J].中国记者,2024,(08):100-10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