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制造业优势转换、中等收入陷阱和产业政策调整

2017年02月20日来源:IIE    作者:黄阳华

工经所“双周论坛”2007年第1

201727日上午,中小企业与创新创新研究室黄阳华副研究员在所内“双周论坛”作了题为“中国制造业优势转换、中等收入陷阱和产业政策调整”的学术报告。

报告首先梳理了解释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各种结构主义观点,引出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这是目前中等收入陷阱研究中相对较弱的领域。

针对现有文献中常用比较研究归纳发达经济体结构变化的规律并用来判断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方向的现状,报告根据可比性原则,更为细致地识别了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在与当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相似阶段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变化趋势,并且区分了“名义结构”和“实际结构”的差别。通过比较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及之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发现,制造业实际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没有明显下降,反而与人均收入保持正增长。这一发现与主流研究宣称随着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趋于下降的趋势相反,并引出制造业的效率而不是占GDP的比重,对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更为重要。

报告进一步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增速快速放缓是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纵向上看,随着工业增加值占比的快速下降、服务业占比的上升,中国国民经济跨产业配置效率却开始降为负值,这预示着所谓的“鲍默尔病”可能已经在中国出现。横向上看,相比于成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在可比阶段,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明显要低。综合起来,中国制造业比重过快下降、效率恶化,存在着“过早去工业化”的风险,这将对中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构成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今后中国产业政策应该在政策指向、制定和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报告提出应将更多的政策资源用于通用技术和共性技术,引导市场向创新性、而不是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从产业政策转向创新政策,相应的要充分调动政策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明确政策责任主体,制定科学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细化政策的措施和工具,提升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的精细化,实现产业政策的精准化。

本报告是我所黄群慧研究员、贺俊研究员、江飞涛副研究员和黄阳华副研究员参与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研究”项目的中期成果。全所学者从相关概念和统计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