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能源发展前沿报告(2021)》线上发布会暨研讨会(第二场)顺利举行

2022年04月18日来源:IIE    作者:袁惊柱

2022年4月17日,中国能源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研讨会暨能源蓝皮书《中国能源发展前沿报告(2021)》线上发布会暨研讨会(第二场)顺利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青岛科技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能源蓝皮书主编史丹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崔建民先生致辞,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党委副书记及副院长白云生先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处长苏铭副研究员、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马莉女士、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郭磊先生和青岛科技大学李长胜院长分别以“中国核电行业‘十三五’发展回顾与‘十四五’展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能源转型发展研究”、“能源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前景”、“我国城市能源‘十三五’发展回顾与‘十四五’展望”和“‘双碳’目标约束下的我国区域能源转型研究”为题进行专题报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先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原副校长彭苏萍先生,分别作为点评嘉宾进行发言。最后,史丹所长进行了会议总结。

 

1 《中国能源发展前沿报告(2021)》

 

【主持】

史丹所长主持研讨会,她指出,本次研讨会是《中国能源发展前沿报告(2021)》线上发布会的第二个模块,第三个模块将在下周日举行。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研究员主持会议

 

【致辞】

崔建民局长代表能源蓝皮书的出版资助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对史丹所长领衔主编的能源蓝皮书的出版和发布表示热烈祝贺,对所有组织和参与能源蓝皮书编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对各位专家的精诚协作、学术情怀、辛勤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和能源事业发展,做出了“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指示。近期,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专门印发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阐明了我国能源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描绘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在这一重要背景下,出版发布能源蓝皮书,从学术视角总结回顾“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研讨“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的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广大能源问题研究学者的大局意识和学术担当。他进一步指出,在当前形势下,着力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是每一位从事能源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都必须持续关注和解答的重大问题。他充分肯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在能源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在能源领域形成的较强决策、学术和社会影响力。他希望工业经济研究所、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继续发挥学术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和力量整合,深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发展,着力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问题研究再上新台阶。也希望能源智库联盟的其他单位、在座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继续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共同为能源问题研究和能源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崔建民先生致辞

 

【专题报告】

白云生副院长从“十三五”时期我国核电发展取得的成绩、全球核能发展的形势和我国核电高质量发展的展望三个方面作报告。他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核电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核电总装机容量已经全球排名第三,核电发电量位居世界第二;生产运行安全稳定,在运核电机组年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284.49小时;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采用三代核电技术,新开工核电机组11台;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全产业链稳步发展,三代自主核电综合国产化率达到88%以上;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在国际方面,全球核能平稳发展,美、俄、法、日、韩等世界主要核大国重视核能技术创新,各国将核能部署与减排目标匹配,未来全球核电的装机容量有较大增长空间。展望未来,在“双碳”目标下,一是我们应该加快建设核能与可再生能源共同组成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在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中,作为零碳能源体系中的基荷电源,非水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会愈发凸显。为了充分保障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网以及长距离输送,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应该在核电的空间发展布局方面进一步优化,加快形成以核电的稳定供应能力为基础支撑,多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发展的能源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大核能科技创新的持续性与强度。三是实现核能全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均衡的发展。四是核电发展的法律法规等环境趋于完善。五是启动核能的多用途利用示范工程。

 

4 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党委副书记及副院长白云生先生作报告

 

苏铭副研究员从中国提出这个方案目标的重大意义、中国能源转型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路线图、促进整个能源低碳转型需要处理好的若干关键问题和一些措施建议四个方面作报告,他指出,对于我国而言,中国提出这样一个目标,是融入世界低碳发展潮流的重大决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情,把实现“双碳”目标纳入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作为保障整个经济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生态、粮食、人民财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对国际而言,实现“双碳”目标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必然选择,我们要引领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全球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成为全球重要的竞争者。对于中国,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在“1+N”政策体系下,存在两大驱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与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总体目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能源消费总量在60亿吨左右达峰、非化石能源主导一次能源和电源结构、终端用能结构中电气化比重大幅提升。在路线图方面,主要在天然气达峰、供热热源、新的能源品种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明晰。他进一步指出,在促进能源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统筹能源发展和安全、化石能源退出、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能源输运体系四方面的关键问题。最后,他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健全能源低碳转型的目标传导机制;二是建立能源低碳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深化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体系改革;四是要建立促进能源低碳转型的协同推进机制。

 

5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处长苏铭副研究员作报告

 

马莉所长从目前发展的背景和趋势、国内外能源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四个方面作报告,她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入渗透到了各行业各领域,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引擎,不断催生一些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在这个背景下,能源行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需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第一个,融合数字加先进技术来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第二个,进一步创新能源先进的业态推动能源数字产业化;第三个,要实现能源网络互联、高效、智能、开放。我国在能源智能化方面需要借鉴国际上已有的一些比较好的做法,提前布局。未来,我国需要发挥政府在推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规划先导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加快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为此,政府需要统筹存量和增量市场,推动数字化平台的建设,重视能源大数据中心、能源数据标准体系等新基建,并加大要素投入保障。

 

6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马莉女士作报告

 

郭磊先生从城市能源的重要性、“十三五” 期间我国城市能源发展简要回顾和“十四五”我国城市能源发展展望及建议三个方面作报告,他指出,城市能源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城市是能源革命的一个主战场,新型的城市能源基础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一个重点,城市为能源创新提供了要素支持,能源体制改革的成果主要应用在城市。“十三五”期间,城市能源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四高特征:一是高占比,2020年接近87%;二是高密度,城市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地区的四倍;三是高质量;四是高外来。同时,城市能源发展还存在一些典型特征:城市工业用能总量持续增长,散煤消费快速退出,电力和天然气消费占比快速上升,单位能耗普遍下降,一些高耗能产品综合能耗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城市建筑用能快速增长;交通用能占比平稳上升;城市能源基础设施升级显著;城市能源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要进行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宜居城市和创新城市建设。为此,要转变能源效率提升的方式,注重整个城市能源系统整体能效提升;夯实能源安全的保障基础,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同性;创新能源体制机制,探索能源消费控制的新模式;注重绿色管理理念。

 

7 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郭磊先生作报告

 

李长胜院长从研究背景和总体思路、我国区域能源转型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能源转型绩效评价、区域能源转型综合评估、“双碳”约束目标下推进我国区域能源转型的建议五个方面作报告,他指出,我国区域能源转型的背景主要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加速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资源环境约束压力仍然较大,我国能源转型亟待加速推进;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区域能源转型任重道远。根据2019年评估结果,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能源转型基础划分为良好区、中等区、较弱区和薄弱区。从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性和能源供应质量与可及性三个方面对区域能源转型绩效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全国能源转型绩效综合指数平均值明显提高,主要分为优秀区、良好区、中等区和较差区。通过综合评估发现,能源转型基础与能源转型绩效存在适配区和错配区两种。“双碳”目标下,应该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坚持因地制宜和协同推进、强化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撑,从区域层面分情况对能源转型适配区和错配区实施有差别的能源政策。

 

8 青岛科技大学李长胜院长作报告

 

【嘉宾点评】

何建坤主任指出,实现“双碳”目标,在国内,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际上,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生态危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中国大国责任担当的一个重要方面。蓝皮书的各个章节围绕这样的一个目标来开展,是很有意义的。能源转型必须要实现“双碳”目标,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是我们研究的核心和重点。从能源的供应侧来讲,我们要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低碳甚至零碳的能源体系。对于核能发展来讲,在我们实现“双碳”目标中应该起到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将来,形成以大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需要发展储能,核能能够解决电网的稳定性问题。另外一个,核能未来的发展也要加强它的灵活性,比如说季节性的调整,以及核能应用的场景。电网的网源荷储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加强能源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关键,可以提高我们在国民经济当中能源利用的效率,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需求。减少化石能源、终端能源电气化以及可再生能源电力对化石能源电力的替代对于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有促进作用。另外,关于城市和区域的低碳化转型,要把界限先搞清楚,城市是指核心的城区,它是指一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区域能源转型的绩效评价研究,在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要多加斟酌。

 

9 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先生点评发言

 

潘家华研究员对蓝皮书的成功出版和发布表示祝贺,他认为其中很多内容很前沿和高端,具有引领性和超前性。他分享了三点颠覆性认识,一是要有大能源的概念,除了重视商品能源,也要重视非商品能源,如生物质能源;二是煤炭电力压舱石的论调会慢慢淡出;三是能源将来会发展出生产和消费一体的新运行模式。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潘家华研究员点评发言

 

彭苏萍院士指出,在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之后,围绕这个目标怎么做,有很多的困惑。要以新能源作为电力系统的整个支撑,还要进一步的努力。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中有很多的补贴,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商品属性的条件。关于核能的问题,中国目前的核电发展规模偏低,与欧洲、日本、美国相比小的多,对“双碳”目标的支持力度有限。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以及氢能利用等方面,要加大能源技术突破。

 

1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原副校长彭苏萍先生点评发言

 

【总结】

研讨会最后,史丹所长做会议总结,她感谢与会领导和嘉宾对本次研讨会给与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对工业经济研究所和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的长期帮助和支持,期待与大家在下周日的研讨会中再进行深入交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