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4年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民族工业文明的形成演进及驱动力研究”在京举行开题会。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简称“工经所”)所长史丹研究员主持会议,工经所党委书记曲永义研究员致辞。
曲永义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面向全院公开招标设立24项重大创新项目,工经所史丹所长牵头集全所力量申报的“中华民族工业文明的形成演进及驱动力研究”项目即为其中之一。一直以来,工经所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具有较长时间的学术积淀。本项目的成功立项,是院党组及同行对工经所多年来在相关领域研究的充分肯定。该项目将进一步加强工经所在中国工业文明领域的研究,同时也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融合。曲永义进一步表示,工经所将一如既往为课题组做好科研服务工作,为课题的高质量完成提供服务保障。
首席专家史丹介绍了项目的选题依据与研究问题、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进展安排与预期成果,各子项目负责人就本项目的详细设计进行了汇报。专家评议组及参会嘉宾对本项目的问题意识、研究框架、研究价值等予以肯定,并从不同视角对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以及开展思路提出指导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张海鹏指出,中国工业化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中国工业化过程是工业化过程中的现代化过程,政治保障是保持工业稳定的根本制度,落后挨打是中国人民追求新型工业化文明的精神动力。他还强调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追求,是中华文明工业化进步的一个主要驱动力,而改革开放则是推动中国工业化进步的基本方法。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曙光教授表示,可以通过加大历史纵深感进一步凸显中华民族工业文明的独特性。中国传统工业文化和工业技术强调人文主义,而以人为中心的工业发展和技术发展与西方形成强烈对比,这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该项目具有理论层面和哲学层面上的深刻性,承担着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得失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历史使命,建立中华民族工业文明体系的主体性和包容性。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将中国工业文明形态的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强调每一阶段的演变都有其特殊性和独特价值。从这个视角出发,围绕中国古代工业文明、近代工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通过一些核心的标志性节点回顾中华民族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从中汲取智慧,博东西方各家之长,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发展中形成自己的工业文明。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现代科技史研究室主任孙烈认为该项目将对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工业文明,甚至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他还提出,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工业文明形成演进的第一驱动力,建议课题组能够深入理解工业与科技的逻辑关系,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此外,他还建议,要抓住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机遇,从代表性产业入手,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和工业化问题,凝练出独特性和时代性的学术问题来统领整个研究,为中华民族工业文明提供新的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美国史研究室主任高国荣认为,工业化是所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值得深入探讨。他还指出,在全球视野下研究中华民族工业文明极具必要性。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外部世界和西方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因此需要在更大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凸显中国工业文明的独特性及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指出,中国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工业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具有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新旧经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特征,还注入了创新驱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他建议,课题组应关注中华民族工业文明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的体现,同时建议从地方材料入手,研究形成系统的、独特的工业文明研究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表示,该项目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和人类社会新的文明形态的演进至关重要,在研究方法上应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工业发展如何带动整个社会发展,厘清传统工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联系和差别,并且建议课题组聚焦于现代工业文明来总结中华民族工业文明的特点、因素及未来发展,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经验启示。
最后,项目首席专家史丹所长对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并表示项目组会结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对项目的框架和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和完善,力争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单位的代表,“中华民族工业文明的形成演进及驱动力研究”项目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