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发展智能制造 产业政策亟需跟进

2016年10月13日来源:《经济日报》2016年10月13日    作者:江鸿 贺俊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眼下,我国的智能制造体系既缺乏能够架构整体数字物理系统和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综合集成企业,又面临着配套工艺创新不足、工业3.0基础落后的现实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应充分尊重智能制造复杂产品(系统)集成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和探索的事实,将有效结合智能制造与本土资源禀赋作为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相应地,产业政策思路和工具选择也应根据智能制造的技术经济范式要求和我国的产业能力基础及时作出调整。

一是加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国家工程数据库。信息技术是智能制造体系的底层技术,信息存储、传输和处理能力是决定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技术成熟度与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从发达国家的各种举措来看,工业信息的计算和处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比如,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将高效能运算定义为“改变全球制造业游戏规则的机器”,建议通过积极的政企合作来整合美国的“计算资源”,将前沿计算能力转化为制造业竞争力。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对此,应建设国家高效能运算研发中心和国家高效能运算服务中心,将既有的高效能运算技术储备转化为商业应用和公共服务,促进高效能运算前沿技术突破。同时,建设国家级工程数据库,可考虑以会员机构自愿提供、共同分享、收益均沾的工作方法保证数据收集与应用的可持续性。

二是加快构建以母工厂为核心的系统层面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载体。从智能制造自身的技术集成特性来看,依托于具备总体平台架构能力的制造企业的大量迭代试验和现场应用,是智能制造系统持续改进的关键。这是德国得以快速推进“工业4.0”的主要原因,也是现阶段中国发展智能制造的一大短板。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业龙头企业虽然具有产品开发和硬件创新能力,但缺乏软件平台开发和架构设计能力,难以承担智能制造技术开发、试制、应用、支援的“母工厂”功能。对此,应加快建设能够支撑智能制造系统应用与优化的载体,特别是能够提出智能制造系统技术条件和工艺需求、具备与智能制造技术相适应的现代生产管理方法和劳动技能的母工厂,以点带面地提升中国智能制造水平。

三是推动形成包括多元化主体和多元化路线的产业创新和技术扩散体系。对于智能制造这项新兴技术革命,多方参与、多线并进的开放性创新机制是提高试错与迭代速度、探求适用性智能制造体系的最有效手段。虽然有的发达国家将率先推出数字物理系统的技术标准作为智能制造竞争的最终目标,但政府并不是指定特定组织开展预先研究、待形成成熟标准和架构后再大规模推广,而是以协调相关创新主体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研发为重点,促进适用性标准和架构的形成。我们可借鉴国际经验,在加强智能制造领域资金扶持的同时,以普惠性政策推动形成多元化的(而非少数企业主导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产业创新格局,鼓励企业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自行探索并固化智能制造的成熟经验,发展自有技术标准体系。引导组织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合作和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并发挥行业协会和地方工业联合会等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面向产业联盟的独立评估与信息公开机制,保证广大企业能够快速分享政府扶持项目的知识和经验,加快中国智能制造企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和本土模式形成。注意利用中国的市场优势,通过恰当的机制设计,在保证产业安全的同时充分吸收国外领先企业参与国内产业联盟,在合作过程中逐步掌握主动权,使中国智能制造技术标准成为国际工业社会广泛接受的标准。

 

分享到: